见君之乘下之。
见杖起之。
以书为御者。
不尽马之情。
以古制今者。
不达事之变。
厚者不损人以自益。
仁者不危躯以要名。
见到君王的乘车就下车致敬, 看到尊者的手杖就起身行礼。 只按照书本方法驾车的人, 不能完全了解马的性情。 只沿用古代制度治理当今的人, 不能通晓世事的变化。 敦厚的人不会损害别人来使自己得益, 仁德的人不会危害身体来求取功名。
这首诗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通过礼仪举止说明对传统的尊重,继而以驾车治国为例强调“权变”的重要性,最后升华至道德修养的高度。在结构上,前六句为反讽式铺垫,后两句正面点题,形成“破立结合”的议论框架。“御马”“制度”的比喻将抽象哲理具象化,而“厚者”“仁者”的表述则暗含儒家“君子”的理想人格。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既肯定“古制”的价值又反对泥古不化,这种辩证思维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尤为可贵。
全诗采用四言句式,通过三组对比展现深刻的处世哲学。前两句以“见乘下车”“见杖起立”的礼节意象,暗示对传统礼仪的遵循;中间四句以“御马”“制度”为喻,批判拘泥古法的教条主义,强调应变智慧;末两句直指道德根本,用“不损人”“不危躯”勾勒出君子风范。诗中“书本”与“实际”、“古法”与“今变”的辩证思考,体现了先秦思想中“权变”与“仁德”相统一的智慧,对后世“知行合一”理念的形成具有启蒙意义。
本诗出自《战国策·赵策二》,是先秦时期流传的民间谚语,由西汉刘向编录。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国谋士游说君王时常引用民间智慧增强说服力。此诗通过对比“书本经验”与“实际变通”、“利己”与“仁德”的关系,反映了战国时期重视实用主义与道德准则并存的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