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入剡

崔颢 〔唐朝〕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摇着船桨顺流而下前往东阳,调转船头进入剡地。

青翠的山峦连绵不断,看也看不尽,碧绿的江水悠悠流淌,不知要奔向何方。

秋日里,地方的气候仍然湿润,傍晚江上的风渐渐变得凉爽。

山间的梅花还像下雨一样飘落花瓣,溪边的橘子还没经历过寒霜。

谢灵运的诗文越发有名,慧远法师的事迹也不应被遗忘。

面对越地这般美好的景色,我心中充满惭愧,带着些许遗憾欣赏着这应时的芬芳景物。

1.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其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2. 剡地:今浙江嵊州一带,古时因山水秀美,成为文人雅士游历、隐居的胜地,谢灵运曾在此多次游览并创作山水诗。

3. 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其诗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4. 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志趣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起并发展。

  • 鸣棹:摇桨发出声响,指划船。
  • 东阳:古地名,在今浙江省东部。
  • 剡乡:即剡地,今浙江嵊州一带,古时以风景秀丽闻名。
  • 地气:指当地的气候、水土。
  • 谢客:即谢灵运,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儿,故称谢客,是南朝宋著名诗人,善于描绘山水景色。
  • 林公:指慧远法师,东晋高僧,曾在庐山结社,弘扬佛法。
  • 越中:指古代越国地区,今浙江一带。
  • 时芳:应时的芬芳景物,指当时的美好景色。

《舟行入剡》是崔颢一首颇具韵味的山水诗作。我们首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它按照诗人舟行的顺序,先写行程,再绘沿途景色,最后由景生发感慨,层次清晰。

在理解诗句时,要注意其中的意象。“青山”“绿水”是剡地山水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当地的自然之美;“山梅”“溪橘”则是富有生机的景物,让我们感受到秋日里独特的生命力。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画面感极强。

对于诗中的典故和名人,如谢灵运和慧远法师,了解他们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诗人提及他们,既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尊重,也寄托了自己对先贤的仰慕之情。

最后,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是关键。诗人面对越中的美景,既有欣赏与赞美,又有“多惭”“流恨”的复杂情绪,这种情感的表达让诗歌更具感染力,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剡地的风光之美,也能感受到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以舟行入剡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情景交融,意蕴深厚。

开篇“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点明行程,简洁交代了诗人的行迹。接着“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以开阔的笔触勾勒出剡地山水的绵延不绝,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与悠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四句,细致地描绘了秋日剡地的气候与景物。“秋仍湿”“晚渐凉”写出了季节转换时的气候特点,“山梅犹作雨”生动地描绘出梅花飘落如细雨的景象,“溪橘未知霜”则点出橘子尚未经霜的状态,尽显秋日生机与韵味。

后四句“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由景及人,由人及情。诗人联想到曾在此地留下印记的谢灵运和慧远法师,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与缅怀。最后抒发了面对越中美景的惭愧与遗憾之情,或许是感慨自己未能如先贤般创作出传世佳作,又或是对时光流逝、美景难留的怅惘,使诗歌的情感更为深沉。

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写边塞、登楼、山水等题材。剡地(今浙江嵊州)在古代是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谢灵运等名士曾在此留下足迹与佳作。崔颢此次舟行入剡,可能是在一次游历途中,被当地的山水风光所吸引,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诗,既描绘了剡地的自然美景,也抒发了对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缅怀以及自身的感慨。

作者信息
崔颢

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数量:94名句数量: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