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场景——诗人在一个初春的深夜,没有入睡,而是静静观察周围的景象,写下了这首《月夜》。接下来我们逐句拆解,理解诗人想传递的内容。
前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先定时间是“更深”,也就是深夜;再写视觉景象:月光不是满照,而是只照亮“半人家”,这说明月光是斜着照过来的,很有画面感;接着写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斜”了,大家可以想想,星星位置倾斜,是不是意味着夜已经很深了?这两句从地面的月光到天上的星辰,把深夜的安静氛围铺得很足。
后两句是诗的“亮点”,“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里诗人的感受从视觉转到了触觉和听觉——他“偏知”,也就是特别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变暖和了;而且第一次听到了虫鸣声,这虫声还穿透了绿色的窗纱,传到了屋里。为什么说这是亮点?因为“暖”是触觉,“虫声”是听觉,加上之前的视觉,我们好像和诗人一起,真切感受到了初春的到来。尤其是“新”字,说明这虫鸣是今年第一次听到,这就告诉我们:冬天过去了,春天真的来了,特别有新鲜感和生机。
再想想这首诗的情感,诗人没说“我喜欢春天”,但他深夜里能注意到月光、星辰,能感受到春气变暖、听到虫鸣,这背后是他平静、闲适的心情,是他对生活里这些小美好、对春天的喜爱。所以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看到初春深夜的景色,更能感受到一种安静的、淡淡的喜悦——这就是盛唐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腻热爱。
最后结合知识点再补充一点:这首诗用了多感官描写,还靠“新”字点睛,这都是我们读古诗时可以学习的技巧。比如以后我们写春天,也可以试试写看到的花开、听到的鸟鸣、摸到的春风,这样写出来的内容会更生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