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相思无著处。
甚夜长难度。
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真个此心终难负。
况少年情绪。
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一寸相思之情无处安放。
长夜漫漫,实在难以度过。
在灯花前,几次听到寒夜更鼓声转;在梧桐叶上,传来数点秋雨的滴答声。
这颗真心终究难以辜负。
何况是少年人的情绪。
已经像春蚕作茧般缠绵交织,终究不愿学那调移筝柱、轻易改变的心。
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其诗文词皆成就卓著。
词牌《锦香囊》:此词调较为少见,可能与咏物或闺情相关,欧阳修此词是借调抒怀。
意象运用:词中“灯花”、“寒更”、“桐叶”、“秋雨”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于烘托孤寂、愁苦的氛围。
比喻手法:“春茧缠绵”喻情丝固结,“钿筝移柱”喻心意易变,生动贴切,增强了表达效果。
情感主题:此词属于婉约词风,集中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誓言。
这首词的核心在于抒写一种无处安放却又坚定不移的相思之情。讲解时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首先,分析词的结构,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抒胸臆、表明心志,情景交融。其次,品味关键词句,如“一寸相思”的微妙,“夜长难度”的煎熬,“春茧缠绵”的比喻之妙,“钿筝移柱”的反衬之巧。再次,体会词中通过秋夜景物的细致刻画(更鼓声、雨打桐叶声)来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最后,理解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其词作同样具有深情绵邈的特点,此词正是其婉约词风的代表之一,展现了宋代文人词对内心情感世界的深度开掘。
此词以细腻的笔触抒写深切的相思与坚定的情意。上片开头直抒胸臆,“一寸相思无著处”点明相思之深且无处排遣,继而以“甚夜长难度”写长夜难熬之苦。随后通过“灯花前”、“桐叶上”的景物描写,用“几转寒更”与“数声秋雨”渲染出秋夜的寂静、清寒与漫长,将无形的情感与有声有色的夜景相结合,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焦灼。
下片转为情感的直接表白与誓言。“真个此心终难负”语气坚决,表明心志不可辜负。“况少年情绪”补充说明这份情感源于青春年华,更显纯真炽热。结尾两句运用对比鲜明的比喻:“已交共、春茧缠绵”形象地表达了情丝已如春蚕吐丝般紧密交织、无法分离;而“终不学、钿筝移柱”则誓言绝不像随意移动筝柱改变音调那样改变心意,强调了爱情的专一和执着。全词语言婉约,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欧阳修词作含蓄深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锦香囊》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恋情词,具体创作年份已不可考。欧阳修的词作常表现出深婉细腻的情感风格,此词亦不例外。从内容来看,它可能创作于作者青年时期,或是对某种真挚情感的追忆与抒写。词中通过对秋夜孤寂场景的描绘和“少年情绪”的直白表露,深情地歌颂了爱情的专一与执着,反映了词人早期词作中关注个人情感世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