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剔银灯
剔银灯
杜安世 〔宋代〕
昨夜一场风雨。
催促牡丹归去。
孙武宫中,石崇楼下,多情怎生为主。
真疑洛浦。
云水算,杳无重数。
独倚阑干凝伫。
香片乱沾尘土。
争似当初,不曾相见,免恁恼人肠肚。
绿丛无语。
空留得,宝刀翦处。
写雨
写风
写水
写人
牡丹
写云
古诗译文
昨夜一场风雨,催促着牡丹花凋谢归去。无论是在孙武的宫中,还是石崇的金谷园楼下,多情的牡丹花,如今怎能自己做主?真让人怀疑是洛水之滨的仙子。云水茫茫,算来已杳无重数。我独自倚着栏杆凝神伫立。凋落的花瓣杂乱地沾着尘土。怎比得上当初,不曾与你相见,也免得如今这样惹人愁肠百结。绿色的花丛沉默无语。空自留下,被宝刀剪过的痕迹。
展开
知识点
1. 词牌名:《剔银灯》,词牌名,又名“剔银灯引”。 2. 作者:杜安世,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有《寿域词》存世。 3. 意象:牡丹,在诗词中常象征富贵、美好,但此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其凋零,以寄寓伤感。 4. 典故:孙武、石崇、洛浦(洛神),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5. 修辞:比喻(如“真疑洛浦”)、反问(如“多情怎生为主”)、对比(如“争似当初”)。
展开
古诗注解
孙武宫中
:指春秋时军事家孙武的宫苑,此处借指豪华的园林。
石崇楼下
:石崇是西晋富豪,以奢靡著称,建有金谷园。此处亦借指豪奢场所。
洛浦
:洛水水边,传说为洛神宓妃所在之地,此处将凋零的牡丹比作离去的仙子。
恁
:如此,这样。
宝刀翦处
:翦,同“剪”。指牡丹花被风雨摧残,如同被刀剪过。
展开
讲解
这首词的核心情感是“惜花”与“自伤”。讲解时可抓住以下几点:首先,分析词的上片如何通过环境渲染(风雨)、空间拓展(宫中、楼下)和神话联想(洛浦)来层层递进地描绘牡丹凋零的凄美景象,并体会“催促”、“怎生为主”、“杳无重数”等词语中蕴含的无力与哀伤。其次,重点品味下片词人情感的转变,从对外物的凭吊转向内心的直白倾诉,“争似当初,不曾相见”是情感的高潮,揭示了“得到即意味着开始失去”的人生悖论之苦。最后,赏析结尾的景物描写,体会“无语”和“空留”的言外之意,感受词人那无法排遣的寂寞与惆怅。全词语言婉丽,情感深沉,是咏物抒怀的佳作。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词以“昨夜一场风雨”起兴,奠定了全词感伤哀婉的基调。风雨催花归去,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词人运用“孙武宫中”、“石崇楼下”的典故,将牡丹置于历史长河的奢华背景中,却依然无法逃脱凋零的命运,增强了沧桑之感。“真疑洛浦”的想象,又将牡丹比作翩然离去的洛神,凄美动人。下片词人直抒胸臆,“争似当初,不曾相见”一句,以反语写深情,表达了因爱生忧、因得生失的复杂心理,情感真挚浓烈。结尾“绿丛无语。空留得,宝刀翦处”,以景结情,无声的绿丛和空留的剪痕,将怅惘之情推向极致,余韵悠长。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杜安世为北宋词人,其词多写闺情离愁。这首《剔银灯》通过描绘风雨后牡丹凋零的景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以及对往昔的追悔之情。词中可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人生感慨,借物抒情,体现了宋代婉约词风的特色。
展开
作者信息
杜安世,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寿域,(一作名寿 ,字安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与《四库总目提要》卷200,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四库总目》传于世。有《寿域词》一卷。
古诗数量:
91
名句数量:
219
作者其他古诗
1
卜算子
1万阅读
2
鹤冲天
1万阅读
3
菩萨蛮
1万阅读
4
两同心
1万阅读
5
鹤冲天
1万阅读
6
山亭柳
1万阅读
7
菊花新
1万阅读
8
惜春令
1万阅读
9
行香子
1万阅读
10
杜韦娘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