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上片由情及景,首句直抒胸臆,点明“多情”与“不自由”的核心矛盾,随后看似洒脱的“占风流”实为反语。接着,词人将目光投向窗外,那舒展的闲云、无边的芳草、飘荡的柳絮,本应是赏心悦目的春景,却在词人多情的眼中,全都化作了触发愁思的媒介,故而“唤春愁”。
下片由景及人,刻画了一位满怀春愁的女子形象。她“试作小妆”,对镜自窥,连淡淡的眉黛都仿佛带着羞涩,这一细节生动传达了她内心的微妙活动——或许是为了期待之人的归来而精心打扮。场景最终定格在夕阳西下、水边高楼之上,她孤独地倚栏远望,在点点归舟中苦苦寻觅那一艘属于自己的船。这个结尾画面感极强,将抽象的“春愁”具体化为望眼欲穿的等待,情感真挚动人。整首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值得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