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一次旧地重游后的抒怀之作。讲解时可抓住几个关键点:首句“经年不踏斜桥路”奠定全词基调——隔阂与追忆。接着,“青山试问谁为主”是词眼,它不再是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欣赏,而是融入了对人事沧桑、家国命运的深沉叩问。三四句的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则“回风”、“寒泉”已暗示了心境的波动与清寒。下阕由景入情,“无限兴”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但“可便荒三径”立即转折,引出归隐与出行的矛盾,这反映了乱世中文人的普遍心态。最后两句点明行动——“下扁舟”,并发出“莫浪游”的自我告诫,既有对前路风险的预估,也含有在漂泊中寻求方向的意味。整首词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将个人感受与时代背景巧妙结合,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