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署有伊人,居然古人风。
天子顾河北,诏书除征东。
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
九河平原外,七国蓟门中。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
万里不见虏,萧条胡地空。
无为费中国,更欲邀奇功。
迟迟前相送,握手嗟异同。
行当封侯归,肯访商山翁。
郎署之中有这位贤才,竟然保持着古人的风范。天子关注河北的局势,下诏任命他去征东。他恭敬地辞别上司,步履从容地走出南宫。广阔的九河平原之外,七国之地就在蓟门之中。阴冷的风吹拂着枯老的桑树,悲伤萧瑟;古老的关塞上,飞蓬草四处飘零。万里边境见不到敌人的踪影,胡人的土地一片空旷萧条。不要再耗费中原的国力,去追求那奇险的功勋了。我迟迟不前地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感叹我们志向的异同。当你功成名就、封侯而归的时候,还愿意来探访我这商山的老翁吗?
这首诗是王维为一位姓陆的员外郎友人奔赴边地任职而作的送别诗。讲解时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即送别事件以及友人前往的地点(河北蓟门)。其次,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它并非一般送别诗的伤感,而是融合了赞赏、惜别、担忧、劝诫和自述心志等多种情感。重点分析“无为费中国,更欲邀奇功”两句,这是诗人政治态度的直接表达,可与开元后期唐玄宗渐趋骄奢、边将喜邀功的历史背景相联系,体会诗歌的现实意义。再次,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开头对友人“古人风”的刻画,中间对边塞萧条景象的想象式描写,以及结尾处“商山翁”典故的运用,都体现了王维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的特点。最后,可将此诗与王维后期纯粹的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看出他早期诗歌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整体上,这首诗帮助我们了解盛唐诗人不仅有大漠孤烟的豪情,也有对国事的深沉思考和个人命运的复杂感悟。
王维的《送陆员外》是一首深沉的送别诗,展现了其诗歌创作中雄浑苍凉的一面。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写陆员外受命出征,突出其“古人风”的高洁品格和从容气度,叙事简洁而庄重。中间“九河”至“胡地空”六句为第二层,诗人以想象之笔,勾勒出友人将赴的边塞景象:“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景物描写阔大而萧瑟,蕴含着悲凉之情;“万里不见虏,萧条胡地空”则暗示了边地无大战事,含蓄表达了对劳师远征的质疑。最后八句为第三层,直接抒写送别之情和内心感慨。“无为费中国,更欲邀奇功”是诗眼,明确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追求边功的政治观点,体现了诗人的人本思想。“迟迟前相送,握手嗟异同”则细腻地刻画出离别时复杂矛盾的心绪。结尾以“行当封侯归,肯访商山翁”作结,既是对友人的祝愿,也表明了诗人自己超然世外、向往隐居的人生志趣。全诗语言质朴劲健,意境苍茫深远,情感真挚复杂,将个人情谊、边塞风光与政治感慨融为一体,是王维早期诗歌中颇具现实深度的佳作。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当时,宰相张九龄执政,推行开明政治,王维受到提拔。陆员外(其名不详)可能是王维的同僚或友人,受朝廷派遣前往河北道蓟门一带任职,可能负有安抚或征讨的任务。王维写下此诗为他送行。诗中既赞扬了友人的才能与风度,描绘了边地的荒凉景象,也流露出对朝廷开边政策的隐隐忧虑,以及自己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思想倾向,反映了盛唐时期士人复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