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
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烈日灼烧着天地,火云堆积如山峦。 草木全都枯焦蜷缩,河流湖泊尽数干涸。 轻薄的绸衣也觉沉重,茂密的树荫仍嫌稀薄。 竹席难以靠近,葛布衣衫需反复洗涤。 思绪飞向宇宙之外,空旷中感受无垠辽阔。 万里长风忽然吹来,江海涤荡心中烦浊。 回看自身方知困苦,才悟心境未曾开觉。 蓦然踏入清凉之门,宛如享受甘露之乐。
本诗教学可聚焦三个层面: 1. 语言层面:分析"满/成/尽/皆"等副词强化极端效果的作用 2. 哲学层面:解读从"身为患"到"心未觉"的认知转变过程 3. 文化层面:联系唐代文人"外儒内佛"的思想特征,比较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的禅意差异
全诗采用递进式结构:前六句极写酷热之状,中间四句转折写精神超脱,末四句点明禅理。艺术上运用夸张手法("川泽皆竭涸")与感官对比("密树苦阴薄"),最后以"甘露门"的佛教意象,将物理炎热升华为心灵境界的转变,展现王维"诗中有禅"的特色。
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唐代关中地区夏季酷热干旱,诗人通过极端天气的描写,隐喻尘世烦恼,最终以佛家"心静自然凉"的顿悟收尾,体现其禅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