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长安城的少年游侠,夜晚登上戍楼遥望太白星。 陇关的明月高悬照耀边塞,陇上的行人在夜色中吹奏笛声。 关西的老将满怀愁绪难以排解,驻马倾听笛声不禁双泪横流。 他身经大小百余场战役,麾下的副将早已封侯拜将。 苏武归来仅被封为典属国,节旄在海西头已凋零殆尽。
本诗采用"双线对比"结构:横向对比长安少年与关西老将,纵向对比老将战功与现境。首联少年"看太白"的浪漫,与颈联老将"双泪流"的沉痛形成强烈反差。"麾下偏裨万户侯"与"苏武才为典属国"的对照,揭示功赏不公的主题。诗人以笛声为媒介,将戍楼、明月、关隘等边塞意象有机融合,在40字内完成从豪情到幻灭的情感转折,体现盛唐边塞诗"慷慨中含悲凉"的特质。
全诗以"明月""笛声"串联时空:前四句写少年豪情与边关夜景,后四句转写老将悲怆。通过"看太白"与"听笛"的动作对比,展现不同人生阶段的战争体验。末联用苏武典故,暗讽朝廷刻薄寡恩。王维以简练笔法勾勒出盛唐阴影下的个体悲剧,其"诗中有画"的特色在"陇头明月""夜吹笛"等意象中尤为突出。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职时。当时唐朝虽国力强盛,但边将功高不赏、士卒久戍不归的现象普遍。诗人通过对比长安少年与关西老将的命运,揭露了战争对个体的摧残和朝廷赏罚不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