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向朝廷献书却石沉大海,归隐南山耕种却难获收成。 百官齐聚的盛会无缘参与,权贵门前也不愿屈膝逢迎。 如今在河朔与你共饮美酒,只问一句:故乡茂陵可还安宁? 暂且登山临水纵情天地,莫问那春风吹动杨柳的俗情。 今人古人多是自私之辈,我心中不快想你早已知明。 待我济世助人后便拂衣归去,岂能枉做碌碌无为的庸人!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逆起"结构,开篇即罗列人生困境;二是时空跳跃,从朝廷到田园,从河朔到茂陵;三是情感递进,由愤懑(前四句)到惆怅(中四句)再到超脱(末四句)。"且此"二字为转折关键,将诗歌从现实困境引向精神超越。尾联用"肯作徒尔一男儿"的反问收束,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异曲同工,展现盛唐士人的精神风骨。
全诗以三组对比展开:首联"献书不报"与"种田不登"写仕隐两难;颔联"百人会"与"五侯门"显清高气节;颈联"河朔饮酒"与"茂陵平安"见游子乡愁。后四句直抒胸臆,"春风杨柳"的意象反衬诗人孤傲,"济人拂衣"的宣言彰显儒家用世精神与道家超脱思想的融合。王维以简净语言构建多重时空,在顿挫节奏中完成从失意到超然的精神跃升。
此诗作于王维中年时期,当时他因张九龄被贬而失去政治依靠,虽任右拾遗却遭冷遇。诗中融合了献书不遇、归隐无果的双重失意,反映了盛唐士人在仕隐矛盾中的典型心态,兼具建安风骨与陶渊明式的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