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子郎:汉代至唐代特有的选官制度,针对聪慧少年(通常12岁以下)授予官职,如汉代通晓儒经的童子可拜“童子郎”,唐代类似制度反映当时重视早慧人才的社会风气。
2. 负米典故:源自《孔子家语》,子路为父母远负米粮,后成为孝亲典范,诗中借用此典暗示少年远行具有孝义内涵。
3. 薏苡明珠:典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带回薏苡被诬陷为珍珠,喻清白受谤。王维反用其意,寄望少年清白归来。
4. 唐代蜀地物产:鱼笺(蜀纸)、橦布(蜀布)是当时名产,反映唐代地域经济与文化交流。
5. 铜梁地理:铜梁山在唐代属剑南道,是西南重要地域,诗中提及折射唐代文人对边地风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