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通往西域的阳关大道,黄沙与边塞的尘土飞扬。 春天偶尔能见到大雁,万里路途却少有行人。 苜蓿跟随着天马传入,葡萄随着汉使归来。 如今应当让外国畏惧,不敢再提和亲之事。
这首诗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诗歌中少见的豪放风格。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边塞的荒凉与唐朝的强盛形成鲜明对照。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结构严谨。诗中运用历史典故(苜蓿、葡萄的传入)来暗喻唐朝的文化影响力,最后直接表达对国家实力的自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是对国威的颂扬。
这首诗以边塞风光为背景,通过描绘阳关道的荒凉和边塞的艰苦,反衬出唐朝的强盛和威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展现了王维作为边塞诗人的豪迈气概。诗中“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两句,既是对历史往事的回顾,也暗含对唐朝文化影响力的自豪。最后两句“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盛的信心和对和平的期望。
这首诗是王维送别友人刘司直前往安西都护府(今新疆一带)时所作。安西是唐朝在西域的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当时唐朝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但也时常发生冲突。王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同时也展现了唐朝强盛的国力和对外政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