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带将朝日,鸣环映牖辰。
能令谏明主,相劝识贤人。
遗挂空留壁,回文日覆尘。
金蚕将画柳,何处更知春。
女史悲彤管,夫人罢锦轩。
卜茔占二室,行哭度千门。
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
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
清晨束好衣带准备上朝,佩戴的玉环在窗边晨光中鸣响。 你曾劝谏英明的君主,也善于引荐贤能之人。 昔日留下的衣物空挂在墙上,织有回文的锦缎日渐被尘埃覆盖。 金蚕饰品与绘有柳树的画作依旧,却在哪里还能感知到春天的气息? 女官悲伤地记录着事迹,夫人已不再乘坐华美的车轩。 占卜选择了两处墓穴,送葬的哭声穿越千门万户。 秋日的阳光显得黯淡,寒凉的河水自顾翻涌着波浪。 一朝生死相隔便成万古永诀,唯有松柏在平原上投下幽暗的树影。
这首诗是王维为一位官员夫人所作的挽诗,其核心主旨是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悼念与崇高敬意,并抒发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在讲解时,可以抓住以下几个层次: 人物形象的塑造:诗的前半部分着重塑造寇夫人贤淑、识大体、有内助之德的形象。“束带”、“鸣环”展现其身份与风范;“谏明主”、“识贤人”则高度评价其超越寻常闺阁女子的见识与影响力,这在古代对女性的颂扬中是较高的赞誉。 哀伤情感的递进:情感表达由隐至显,由个人空间扩展到自然环境。从屋内“遗挂”、“回文”的细节伤感,到“罢锦轩”的直接陈述,再到“行哭度千门”的宏大悲声,最后融入“秋日”、“寒川”、“松柏暗平原”的广阔悲凉意境,情感层层推进,基调愈发深沉。 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娴熟运用了对比(生前荣华与死后寂寥)、衬托(以秋景寒川衬哀情)、象征(松柏象征永恒与哀思)等手法。语言凝练典雅,对仗工整,如“束带”对“鸣环”,“谏明主”对“识贤人”,“秋日光”对“寒川波”,体现了王维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精湛的语言功力。 哲学思考的升华:诗的结尾“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将个人的死亡置于永恒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中,超越了单纯的哀悼,引发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这是王维诗歌中常常蕴含的佛理禅思的体现,使得诗歌的意境得以升华。
这首诗情感深沉,哀婉动人。首联通过“束带将朝日,鸣环映牖辰”的细节,生动刻画了寇夫人生前作为官宦之家主妇的端庄贤淑形象。颔联“能令谏明主,相劝识贤人”则赞扬了她不仅辅助夫君,甚至能间接影响到朝廷谏言和识拔贤才,暗示其不凡的见识与德行。颈联笔锋一转,写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遗挂空留壁,回文日覆尘”,通过遗物与尘埃的对比,强烈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悲伤。尾联“金蚕将画柳,何处更知春”以乐景写哀情,美好的器物与图画仍在,却再也唤不回逝去的生命与春光,倍增哀痛。 后四句进一步深化哀思。“女史悲彤管,夫人罢锦轩”点明逝者身份并暗含对其才德的追思。“卜茔占二室,行哭度千门”写出了隆重的丧葬场面和广泛的哀悼。“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以萧瑟的秋景和冰冷的河水烘托悲凉的心境。最后“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以永恒的自然景物(松柏)作结,将个人的死亡置于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之中,表达了生命短暂、千古同悲的哲学思考,意境苍茫悠远,余韵不绝。全诗对仗工整,用典自然,情感真挚,是王维挽诗中的佳作。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为悼念达奚侍郎的夫人寇氏所作的两首挽词中的第一首。达奚侍郎可能指达奚珣,曾在唐玄宗朝任职。王维与达奚家族或有交往,闻知夫人寇氏去世,遂作此诗以表哀悼。挽词是古代用于哀悼亡者的诗歌体裁,多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怀念以及对生命逝去的感伤。此诗创作于唐朝鼎盛时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与丧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