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王昌龄 〔唐朝〕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写人
古诗译文
仙人骑着白鹿,头发短但耳朵很长。正当我采摘菖蒲时,忽然在嵩山南面遇见了他。我叩首请求传授炼丹经书,他便从怀中取出秘方。我翻阅后却无法理解,只好回来向嵇康请教。可叹我缺乏修仙的根骨,仙人启发我前往太行山修行。
展开
知识点
1.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所著,融合《周易》理论与炼丹术,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2. 游仙诗:以神仙境界为题材的诗歌,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代尤为盛行。 3. 嵇康: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老庄思想,擅长音律与养生。 4. 唐代道教:尊奉老子为始祖,炼丹术、外丹术等得到极大发展。 5. 太行山:位于华北,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有王屋山等多个修道圣地。
展开
古诗注解
仙人骑白鹿
:指道家传说中的仙人形象,白鹿象征祥瑞。
菖蒲
:草本植物,道教认为其有延年益寿之效。
嵩之阳
:嵩山的南面,嵩山为道教名山。
丹经
:道教炼丹修仙的经典,此处指《周易参同契》。
嵇康
:魏晋名士,精通玄学,此处借指高人或隐士。
道骨
:指修仙的资质或悟性。
太行
:太行山,道教洞天福地之一。
展开
讲解
此诗通过寻访道士、求教丹经的叙事线索,层层递进地展现求道过程。开篇“仙人骑白鹿”以视觉奇景吸引读者,暗示仙凡殊途。“发短耳何长”暗含《山海经》中耳长者的神仙形象。第三句“采菖蒲”既点明诗人身份(隐士或求道者),又暗示其养生之志。后文“披读了不悟”道出玄理深奥,与嵇康的典故相映成趣,体现魏晋玄学对唐代文人的影响。结尾“入太行”以地理象征精神归宿,将游仙主题升华至生命境界的追寻。全诗以五言古体写成,语言质朴而内蕴丰富,展现了王昌龄将游仙题材与人生哲思相融合的艺术造诣。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游仙诗的形式展开,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前四句描绘偶遇仙人的场景,白鹿、菖蒲等意象营造出缥缈的仙境氛围。中间四句通过“求丹经”“问嵇康”展现对道家真谛的渴求与困惑。末两句以“无道骨”自嘲,却以“入太行”作结,暗含对修道之路的执着追求。全诗将游仙的奇遇与求道的艰难巧妙结合,体现了王昌龄诗歌中浪漫与哲理交融的特点。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作者王昌龄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唐代道教鼎盛,求仙访道之风盛行。诗人借游仙题材,表达对《周易参同契》等道家典籍的求索之心,同时抒发了对世俗学问与超凡境界的思考。
展开
作者信息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古诗数量:
262
名句数量:
917
作者其他古诗
1
长信怨
1.1万阅读
2
塞上曲
1.1万阅读
3
送柴侍御
1万阅读
4
从军行七首·其四
1万阅读
5
巴陵送李十二
1万阅读
6
送狄宗亨
1万阅读
7
送魏二
1万阅读
8
龙标野宴
1万阅读
9
答武陵太守
1万阅读
10
代扶风主人答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