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堂闭空阴,竹林但清响。
窗下长啸客,区中无遗想。
经纶精微言,兼济当独往。
闲静的厅堂笼罩在幽暗的阴影中,只有竹林传来清越的声响。 窗下有位长啸的隐士,心中已无尘世的杂念。 他精通经纶典籍的微言大义,却选择独行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
此诗可分层解读: 1. 前四句写景造境,用"闭空阴""但清响"的对比手法突出书斋的幽寂 2. "长啸客"三字凝练勾勒人物形象,其"无遗想"状态实为精神超脱的表现 3. 结尾揭示隐逸的本质追求——看似独处,实为更高层次的社会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独往"与"兼济"的矛盾统一,正是盛唐文人"隐不绝俗"特点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空阴""清响"营造出空灵意境,通过"长啸客"的形象展现隐士风骨。 后两句转折揭示主旨:隐者并非真正忘世,而是以独善其身的方式实践儒家理想。 王昌龄善用简练笔法,短短六句即完成环境烘托-人物刻画-思想升华的三重表达,体现其"绪密思清"的诗风。
此诗作于王昌龄隐居期间(约开元十五年左右),裴六为其友人书斋名。 唐代隐逸文化盛行,文人常通过描写书斋生活表达仕隐矛盾。王昌龄此时虽隐居,仍怀济世之志,诗中"兼济"二字可见其用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