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晏。
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
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闲居林中常感悠然,独游时景色总显恬淡。 偶尔从灞陵漫步而下,垂钓于南涧之畔。 手中提着两尾鲤鱼,目送远飞的千里孤雁。 悟得飞鸟自有归处,方知自身陷于忧患。 将鱼放归清冷泉水,借此反省疏懒怠慢。 永怀那青翠山中的隐士,回首遥望白云之间。 心神超脱外物无碍,何须拘泥名利与官宦。
本诗核心在"悟"字:诗人通过观察自然(飞雁适性)反观自身(罹患尘网),最终达到"神超物无违"的境界。艺术上采用"以实写虚"手法,将抽象的哲理思考融入具体的垂钓场景。结尾"岂系名与宦"的宣言,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异曲同工,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气度。诗中"放鱼"情节尤为精妙,既是道家"无为"思想的实践,也暗含佛教放生慈悲之意。
全诗以"独游"为线索,通过六个层次展现精神升华:首联定下闲适基调;颔联具象化隐逸生活;颈联"鱼雁"对比引发哲思;"悟彼知此"完成顿悟;放鱼动作象征解脱;尾联直抒超脱之志。诗中"垂钓-目送-感悟-放生-怀人-超脱"的递进结构,完美呈现了诗人从世俗羁绊到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
此诗作于王昌龄仕途失意时期。诗人通过描写隐居垂钓、放生悟道的经历,表达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盛唐文人"仕隐矛盾"的典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