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静法师东斋
静法师东斋
王昌龄 〔唐朝〕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写雨
写人
写草
写云
古诗译文
在人世间择地筑室隐居,从而领悟了真正的隐居情趣。春天将尽草木悄然变化,雨滴飞来更显得池畔馆舍的清幽。弹琴读书尽是风雅之道,眼观耳听皆已淡泊无欲。闭门不出仿佛超脱三界,看那白云自在舒卷、盈虚变幻。
展开
知识点
1. 作者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尤以边塞诗和七绝著称,与李白、王维等人齐名。 2. 本诗多处化用典故:“筑室在人境”源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脱三界”为佛教概念。 3. 诗中“无生”概念出自佛教,指一切现象没有真实永恒的实体,是禅宗修行的重要观念。 4. 唐代佛教兴盛,文人访寺题诗、与僧侣交流是普遍的文化现象,此诗是这一风气的体现。 5. 诗歌采用五言古诗形式,对仗工整,语言简练,意象选取(如白云、草木、琴书)富有隐逸色彩。
展开
古诗注解
筑室在人境
:语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意指虽处尘世却心境超然。
真隐情
:真正的隐居心境,即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琴书全雅道
:琴与书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志趣。
视听已无生
:感官不为外界所扰,心境澄明,接近佛教的“无生”观。
三界
: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泛指一切生死轮回的世界。
白云自虚盈
:以白云的自由飘荡、虚实变化,象征僧人超然物外、自在无碍的心境。
展开
讲解
《静法师东斋》一诗,王昌龄通过造访僧舍的所见所感,生动勾勒出禅修生活的超然意境。开篇明志,点出“真隐”在于心境而非地理位置的远近。中二联以景入理:草木荣枯、雨洗池馆,暗含世间无常之理;琴书相伴、耳目清净,则具体呈现修行者的日常雅趣。尾联尤为精妙,“闭户”是修行形式,“脱三界”是精神成果,而“白云自虚盈”以自然意象作结,既暗合佛家“真空妙有”的哲学,又将禅心与天地韵律相连,展现物我两忘的禅境。全诗由外而内,由实入虚,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深邃的禅理,堪称唐代佛教题材诗歌的典范之作。
展开
古诗赏析
《静法师东斋》以简淡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方超脱尘世的禅居净土。首联“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化用陶渊明诗意,点明“心远地自偏”的隐逸真谛。中间两联通过“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的景致变换,以及“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的日常修行,层层递进地展现静法师淡泊无求的境界。尾联“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以禅机收束,将僧人的超脱与白云的自在虚实相映,意境空灵悠远。全诗语言清新质朴,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王昌龄诗歌中含蓄深沉的禅意美。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由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是其游历期间拜访一位法号为“静”的禅师的居所“东斋”有感而发。王昌龄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因此诗中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佛道超脱思想的认同。此诗正是借咏静法师的清修生活,寄寓自己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安宁的理想。
展开
作者信息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古诗数量:
262
名句数量:
917
作者其他古诗
1
长信怨
1.1万阅读
2
塞上曲
1.1万阅读
3
送柴侍御
1万阅读
4
从军行七首·其四
1万阅读
5
巴陵送李十二
1万阅读
6
送狄宗亨
1万阅读
7
送魏二
1万阅读
8
龙标野宴
1万阅读
9
答武陵太守
1万阅读
10
代扶风主人答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