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
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
淑气来黄道,祥云覆紫微。
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圣明的德行超越千古,皇家的恩泽如风般遍及九州。 天地万象因天子出行而焕发新象,六龙御驾如飞般威严行进。 和煦的春气笼罩帝王之道,祥瑞的云霞覆盖紫微帝星。 太平盛世多有随从护驾,礼乐文物闪耀着盛世光辉。
本诗需注意三个解读维度:一是政治维度,反映玄宗时期"天子巡狩"的礼制传统;二是文学维度,体现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罕见的宫廷题材创作;三是文化维度,诗中"龙-天-紫微"的意象组合构成完整的"君权神授"符号系统。理解时应抓住"圣德-祥瑞-太平"的递进逻辑,末句"文物光辉"实为诗眼,暗示物质文明与道德教化的双重成就。这种颂圣诗虽难免程式化,但精准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家自信与文化认同。
全诗四联八句,采用工整的五言律诗形式。首联以"圣德""皇风"定调,突出帝王威仪;颔联"天回万象""六龙飞"用动态描写渲染出行气势;颈联"黄道""紫微"借天象喻""紫微"借天象喻皇权神圣;尾联落脚于"文物光辉",体现盛世文明。诗中大量使用帝王意象(六龙、紫微)和祥瑞符号(淑气、祥云),通过空间(九围)、时间(千古)的延展,构建出宏大的颂圣格局,展现了典型的盛唐气象。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王昌龄时任校书郎,目睹玄宗出巡长安的盛大场面,以颂圣为主题,展现了大唐国力的强盛与礼制的完备,反映了盛唐文人歌颂太平的典型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