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沅江的流水一路流淌到辰阳,在溪口与你相逢,驿路漫长。 你被贬谪到远方,谁能理解你对雷雨的期盼? 但愿明年春水涨起时,我们能一同返回故乡。
这首诗需要从三个层面理解:表层是送别诗,写江边送友的场景;中层是贬谪诗,"远谪""望雷雨"揭示友人被贬事实;深层是政治抒情诗,末句暗含对政治环境变化的期待。艺术上运用了"以景截情"手法,前两句的流水长路与后两句的雷雨春水形成时空张力。了解唐代贬谪文化对解读此诗至关重要——被贬官员常通过诗文表达忠君之心,等待召还,这种特殊心态构成了唐诗的重要主题。
全诗以水为意象贯穿:首句"沅江流水"实写送别地点,暗喻时间流逝;"驿路长"既指路途遥远,又暗示贬谪之痛;"望雷雨"以自然现象喻政治赦免,体现含蓄深沉的表达特色;末句"春水共还乡"将个人命运与自然节律结合,在无奈中寄托希望。王昌龄善用七绝体,此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转折自然,体现了其"绪密思清"的创作特点。
此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期间(约748-756年)。吴十九是王昌龄友人,同遭贬谪。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又暗含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和对重返朝廷的期盼,展现了唐代贬谪文人的共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