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
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
韦应物 〔唐朝〕
燕燕东向来,文鹓亦西飞。
如何不相见,羽翼有高卑。
徘徊到河洛,华屋未及窥。
秋风飘我行,远与淮海期。
回首隔烟雾,遥遥两相思。
阳春自当返,短翮欲追随。
写风
相思
古诗译文
燕子向东飞来,文采凤凰也向西飞翔。
为何我们不能相见?只因羽翼有高低之分。
我徘徊来到黄河洛水一带,还未及细细观赏华美的屋宇。
秋风飘摇着我的行程,让我远赴淮海之约。
回头望去,隔着茫茫烟雾,我们只能在遥远的两地相互思念。
待到明媚的春天,我自当返回,即便翅膀短小,也渴望追随你。
展开
知识点
古诗标题解析:《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中“将往”表示即将前往,“江淮”指长江与淮河流域,“寄”是寄诗之意,“李十九儋”是友人李儋(排行十九)。 诗歌意象:诗中“燕燕”“文鹓”为鸟类意象,常用于古诗象征离别、高洁或友人;“秋风”“烟雾”营造苍茫意境,增强情感表达。 唐代宦游文化:此诗反映唐代官员或文士常因职务调动而远行,与友人分离,诗中“河洛”“淮海”体现地理跨度。 诗歌结构:全诗八句,每两句一韵,结构紧凑,符合古体诗特点,注重对仗与节奏。 诗人韦应物:韦应物(737-792),中唐诗人,诗风近似王维、孟浩然,以山水田园诗和抒情诗见长,此诗体现其情感细腻的一面。
展开
古诗注解
燕燕
:燕子,古诗中常象征离别或行旅。
文鹓(yuān)
:指凤凰一类的神鸟,鹓雏,此处喻指友人李儋或有文采之士。
羽翼有高卑
:羽翼的高下,暗喻彼此地位、境遇或路途的差异,导致难以相见。
河洛
:指黄河与洛水流域,即今河南洛阳一带,唐朝时为中原文化中心。
华屋
:华丽的房屋,可能指友人居所或繁华之地,诗人未及细看,暗示行色匆匆。
淮海
:指江淮地区,即今江苏、安徽一带,是诗人此行目的地。
阳春
:温暖的春天,象征希望和重逢之时。
短翮(hé)
:短小的翅膀,翮为鸟羽的茎,引申为羽翼,诗人自谦能力有限,但仍愿追随。
展开
讲解
这首诗是韦应物寄给友人李儋的抒情之作,主题是离别与思念。讲解时,可先从诗题入手,说明诗人背景和行程。首联以鸟类起兴,比喻诗人与友人的分飞,引发读者共鸣。颔联“如何不相见”直接抒发疑问,带出社会现实的无奈。颈联写旅途见闻,“徘徊”“未及窥”表现诗人的彷徨与匆忙。尾联用秋风、烟雾等意象烘托情感,最后以“阳春”象征希望,表达虽艰难却不忘追随的友情。整体讲解应注重诗歌的象征手法、情感层次和唐代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理解韦应物诗歌的深层内涵。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鸟喻人,开头“燕燕东向来,文鹓亦西飞”用燕子与凤凰的飞行方向对比,象征诗人与友人各奔东西,生动描绘了离别场景。中间部分“如何不相见,羽翼有高卑”点明相见之难,含蓄表达社会地位或人生际遇的差异。诗人行至河洛,却“华屋未及窥”,凸显旅途匆忙与内心的漂泊感。秋风意象渲染了萧瑟氛围,与“淮海期”形成空间上的遥远对比。结尾“回首隔烟雾,遥遥两相思”以烟雾阻隔强化思念的朦胧与深切,最后“阳春自当返,短翮欲追随”寄托重逢希望,虽自谦“短翮”,却展现执着情谊。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融情于景,展现了韦应物诗歌的含蓄隽永之美。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朝诗人韦应物所作,题为《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曾任地方官员,诗风恬淡高远。从诗题可知,诗人即将前往江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途中寄诗给友人李儋(李十九为排行)。创作时间可能在诗人任职或游历期间,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宦游生活。诗中表达了行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因世事阻隔无法相见的无奈,体现了韦应物重视友情、情感真挚的特点。
展开
作者信息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古诗数量:
651
名句数量:
2433
作者其他古诗
1
长安遇冯著
1.1万阅读
2
答李浣三首
1.1万阅读
3
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
1.1万阅读
4
寒食寄京师诸弟
1.1万阅读
5
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1.1万阅读
6
寄全椒山中道士
1.1万阅读
7
长安遇冯著
1.1万阅读
8
赋得暮雨送李曹
1.1万阅读
9
调笑令
1.1万阅读
10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