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感时节,望望临沣涘。
翠岭明华秋,高天澄遥滓。
川寒流愈迅,霜交物初委。
林叶索已空,晨禽迎飙起。
时菊乃盈泛,浊醪自为美。
良游虽可娱,殷念在之子。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
孰能同一酌,陶然冥斯理。
心中凄然感伤这重阳时节,我遥望着沣水的岸边。 青翠的山岭使秋光更显明丽,高远的天空澄澈毫无尘埃。 河水寒冷流淌得更加迅疾,寒霜交加万物开始凋萎。 林中树叶已尽数飘落稀疏,清晨的鸟儿迎着疾风飞起。 应时的菊花正开得繁盛,自酿的浊酒也觉甘美。 这美好的游览虽然可以愉悦身心,但我深切的思念却萦绕在你们(崔主簿、李端系)身上。 人生往往不能自我反省,追求私欲永无休止。 有谁能与我共饮一杯,一同陶然忘却,深悟这人生的道理?
这首《九日沣上作》是韦应物在重阳节于沣水边写给友人的一首五言古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它: 第一层:写景(开篇至“晨禽迎飙起”)诗人首先点明时间和地点——“九日”“沣上”,并用了“凄凄”“望望”两个叠词,流露出伤感与期盼交织的复杂心绪。接着,他描绘了眼中的秋景:近处是翠绿的山岭映衬着明丽的秋光,抬头是万里无云的澄澈高空;脚下的河水因寒冷而流得更快,寒霜让万物开始凋零;林中的树叶几乎落光,早晨的鸟儿在强风中起飞。这一系列景物描写,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视觉有触觉,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清冷的秋日画卷。 第二层:叙事与抒情(“时菊乃盈泛”至“殷念在之子”)在写景之后,诗人开始叙述自己的活动:欣赏着盛开的菊花,喝着自酿的浊酒,感觉也很美味。这本是重阳节应有的乐事,所以他说“良游虽可娱”。然而,笔锋一转,“但”我深深的思念却在你们这些朋友身上。这就鲜明地揭示了诗歌的主旨之一——重阳怀友。美景与美酒都无法排解对友人的思念,反而更显孤独。 第三层:哲理思考(“人生不自省”至结尾)由个人的离别之情,诗人进一步推及对普遍人生的思考。他感叹世人(包括自己)往往不能自我反省,总是为了营求欲望而奔波劳碌,没有停息的时候。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最后,他发出感慨:有谁能和我一起喝一杯酒,让我们共同陶醉,忘却烦恼,深入地领悟这人生的道理呢?这里的“陶然冥斯理”,表达了一种希望超脱世俗欲望、达到精神上安宁境界的追求。 整首诗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从写景到抒情,再到说理,过渡自然,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充分展现了韦应物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他作为一位诗人哲学家的思想深度。
这首诗是韦应物山水感怀诗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诗歌“高雅闲淡”的风格。 情景交融,意境清幽:诗歌前八句着力描绘沣上秋景。诗人以“凄凄”定下情感基调,随后展开一幅明净而略带寒意的秋光图:翠岭、高天、寒流、霜露、空林、晨禽、秋菊,景物层次分明,色彩清冷,动静结合。这些意象不仅准确地抓住了秋日的特征,更与诗人内心的感伤、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紧密融合,营造出清幽深远的意境。 由景入情,转而生理:在充分渲染环境氛围后,诗歌自然过渡。“良游虽可娱,殷念在之子”两句,点明了重阳怀友的主题,使前面的写景有了情感的落脚点。接着,诗人并未停留在个人愁绪上,而是将思绪提升到对普遍人生的思考:“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这既是自省,也是对世人的慨叹,体现了韦应物作为一位思想者的深度。 以问作结,余韵悠长:最后两句“孰能同一酌,陶然冥斯理”,诗人发出深沉的叩问,希望能与知己共同饮酒,在陶然忘机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这“理”既是超脱物欲、返璞归真之理,也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友情的珍贵。结尾含蓄隽永,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深沉,结构上由景及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展现了韦应物诗歌将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艺术特色。
此诗当作于韦应物晚年隐居沣水之畔时。诗人于重阳佳节独自游览沣上,触景生情。重阳节本是与亲友登高赏菊、饮酒聚会的日子,而诗人却客居他乡,与友人分离,难免心生悲凉。眼前的秋景虽美,却更反衬出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诗人由节候变迁、万物凋零联想到人生的奔波劳碌与欲求难满,从而引发了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遂写下此诗寄赠友人,以抒发怀友之情与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