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札陈往事,怆忆数年中。
一身朝北阙,家累守田农。
望山亦临水,暇日每来同。
性情一疏散,园林多清风。
忽复隔淮海,梦想在沣东。
病来经时节,起见秋塘空。
城郭连榛岭,鸟雀噪沟丛。
坐使惊霜鬓,撩乱已如蓬。
省阅书信陈述往事,悲伤地回忆起数年间的经历。 一身孤独地朝向京城的宫阙,而家中的累赘则留守在田庄务农。 闲暇时望着山色,也临近水边,每逢空闲的日子便来此相同的地方。 性情一向疏散不羁,园林之中常伴清风。 忽然又相隔在淮海之地,梦想却停留在沣水之东。 生病以来经历了许多时节,起身时看见秋日的池塘一片空旷。 城郭连接着长满榛树的山岭,鸟雀在沟壑丛林中聒噪。 如此境遇徒然使我惊觉鬓发如霜,凌乱蓬松已如同蓬草。
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风格恬淡高远,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北阙:汉代未央宫有东阙、北阙,臣子上书、谒见皆至北阙。后“北阙”即成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淮海:地理区域名,一般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今连云港)一带。但在古诗文中范围可能更泛。
沣水:古水名,源出陕西省秦岭,北流至西安市西北入渭水。是周代丰京所在地,古诗文中常与镐京并称“丰镐”,代指故都或繁华之地。
悲秋:中国古典诗歌常见主题,源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文人常借秋景抒发悲伤、失意、感慨时光流逝等情绪。
这首诗可以看作诗人韦应物的一封心灵独白信。首联点明作诗缘由——读信忆旧,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接着,诗人简述了自己的生存状态:身在官场(北阙),心系田园(家累守田农),并回忆起过去闲暇疏放的快乐时光。然而,“忽复”二字陡转,将思绪拉回现实,揭示了与理想之地(沣东)的遥远距离。
后四句集中描写当下的困境。生病和秋景的萧条(秋塘空、榛岭、噪雀)加剧了诗人的孤寂与哀愁。最终,所有这些内在的忧思和外在的萧瑟,都直观地外化在了诗人的容貌上——“惊霜鬓”、“如蓬”。这个结尾形象而有力,不仅是对个人衰老的感叹,更是对整个人生处境的一种概括性悲叹。
讲解时应注意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脉络:从忆旧(恬淡)-> 述今(矛盾、思念)-> 绘景(萧瑟)-> 感怀(悲凉)。同时,体会韦应物诗歌语言虽平淡,但内涵深厚,善于通过日常景物的白描来传达复杂人生况味的特点。
韦应物的《答重阳》是一首典型的感怀诗,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绪。全诗以“省札陈往事”起笔,引出对数年生涯的回忆与感慨。诗中交织着几种情感:一是仕途的孤独(“一身朝北阙”)与对家庭的牵挂(“家累守田农”);二是对往日闲散田园生活(“望山亦临水”、“园林多清风”)的深切怀念;三是现实与梦想的阻隔(“忽复隔淮海,梦想在沣东”),充满了空间上的距离感;四是病中悲秋的萧瑟(“病来经时节,起见秋塘空”)与对衰老的惊觉(“坐使惊霜鬓,撩乱已如蓬”)。
艺术上,诗人善于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情感,如“秋塘空”、“城郭连榛岭,鸟雀噪沟丛”等句,画面荒凉寂寥,有力地衬托出诗人内心的空虚与烦乱。尾联“坐使惊霜鬓,撩乱已如蓬”的比喻形象生动,将无形的愁绪与有形的蓬草联系起来,深化了年华老去、世事沧桑的悲感。整体而言,诗歌风格含蓄深沉,情感真挚,体现了韦应物诗歌“高雅闲淡”的一面,同时也透露出中唐诗人普遍存在的感伤情绪。
此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为答谢友人“重阳”的来信(诗题《答重阳》可理解为“答复名叫‘重阳’的人”或“在重阳节的答诗”,结合内容更倾向于前者)而作。韦应物中年后性格转为淡泊,常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从诗中“一身朝北阙,家累守田农”、“忽复隔淮海”等句推断,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在外为官(或许在江淮地区),与家人分离,且经历了一些人生变故(如生病)的时期。诗中透露出对往事的追忆、对闲散园林生活的向往,以及客居他乡、身体抱恙、年华老去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