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阊门怀古
阊门怀古
韦应物 〔唐朝〕
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
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
写鸟
凄凉
古诗译文
孤独的飞鸟从高树上落下,使我遥遥想到了昔日繁华的吴国宫苑。
这承载着千古兴亡的凄凉往事,让我在黄昏时分独倚着阊门,感慨无限。
展开
知识点
怀古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感慨、寄托哀思的诗歌。主题多感慨兴衰、托古讽今。苏州(古称吴):春秋时期吴国都城,阊门是其重要遗迹。吴越争霸:春秋后期吴国与越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最终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所灭,这段历史是后世怀古咏史的重要题材。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诗风恬淡高远,擅长山水田园诗和感怀诗,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
展开
古诗注解
阊门:
苏州古城的西门,象征通往吴国故地的门户,也是历史兴衰的见证。
独鸟下高树:
以“独鸟”的意象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同时暗示环境的萧瑟。
吴苑:
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宫苑(如长洲苑),旧址在苏州附近,代表往昔的繁华。
凄凉千古事:
概括了吴越争霸等发生在苏州地区的悠久历史,这些往事如今只余凄凉。
日暮倚阊门:
“日暮”既指时间,也象征时代的没落;“倚阊门”的动作凝聚了诗人凭吊历史的深沉情怀。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怀古”。讲解时可以抓住几个关键点:首先,分析意象的运用,如“独鸟”、“高树”、“吴苑”、“日暮”、“阊门”,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凄凉、苍茫的画面。其次,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从眼前景触发历史联想,再到抒发千古兴亡之叹,体会其中蕴含的个人与时代的感伤。最后,点明诗歌的艺术手法,即通过简练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是韦应物诗歌的典型风格。整首诗不仅是对吴国历史的凭吊,也寄托了诗人对大唐帝国命运的隐忧。
展开
古诗赏析
此诗是韦应物怀古诗的代表作,以简淡的语言营造出深远的意境。首句“独鸟下高树”以细微的景物起兴,一个“独”字奠定了全诗孤寂苍凉的基调,并由眼前之景自然联想到遥远的“吴苑”繁华。后两句直接点题,将时空拉回厚重的历史长河,“千古事”的沧桑与“日暮”时分的苍茫交织,而诗人“倚阊门”的静态形象,仿佛凝固了时间,将无尽的今昔之感、盛衰之叹都凝聚于此。全诗由实入虚,由近及远,情景交融,体现了韦应物诗歌“高雅闲淡”的艺术特色和深沉的历史意识。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朝中后期。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此诗应是他游览苏州阊门时所作。阊门是苏州古城的历史名门,春秋时期是吴国都城的要冲,见证了吴王夫差由盛转衰、最终亡国的历史。诗人身处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由盛转衰,他面对古迹,触景生情,将个人对时代变迁的感伤与对历史兴亡的咏叹融为一体,写下了这首怀古之作。
展开
作者信息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古诗数量:
651
名句数量:
2433
作者其他古诗
1
长安遇冯著
1.1万阅读
2
答李浣三首
1.1万阅读
3
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
1.1万阅读
4
寒食寄京师诸弟
1.1万阅读
5
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1.1万阅读
6
寄全椒山中道士
1.1万阅读
7
长安遇冯著
1.1万阅读
8
赋得暮雨送李曹
1.1万阅读
9
调笑令
1.1万阅读
10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