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土移山望山尽,投石填海望海满。
持索捕风几时得,将刀斫水几时断。
未若不相知,中心万仞何由款。
手捧泥土想移平高山,望山却依旧巍峨;投石入海欲填满深渊,看海仍浩瀚无边。 手持绳索想捕捉狂风,何时能如愿以偿?挥刀斩向流水,何时能将它截断? 不如从未相知,心底的万仞深壑,又如何能倾诉衷肠?
1. 意象选择:山、海、风、水均具永恒特性,反衬人类行为的短暂性 2. 情感脉络:从外在自然障碍(物理)→内在心灵隔阂(心理)的升华 3. 语言艺术:“几时得”“几时断”的重复设问,强化无奈感 4. 教学要点:可对比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句,分析不同诗人对相似意象的运用差异
全诗以四组不可能实现的自然意象层层递进: 1. 前两联用“移山填海”“捕风斫水”的夸张对比,凸显人力渺小; 2. 末联转折,揭示人际隔阂比自然阻碍更难以逾越; 3. “万仞”之喻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距离,开创性地以自然哲理喻人情世态。
此诗作于韦应物晚年,时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诗人借自然意象抒写人生困境, 反映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暗含对时代苦难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