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卜算子
卜算子
杜安世 〔宋朝〕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
怕和我,成憔悴。
古诗译文
在酒席前唱一首歌,歌声里蕴含千重意味。刚要唱歌时眼泪已经流下,怨恨应该比眼泪更多。试问是因为什么事?沉默不语如同痴醉。我也情感丰富不忍心听。怕和我一样,变得憔悴。
展开
知识点
词牌名:卜算子,是宋代常见的双调小令词牌。作者:杜安世,北宋词人,词作多以婉约见长。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如“不语如痴醉”)、夸张(“恨应更,多于泪”)。主题:主要表现离别、悲伤和情感共鸣。历史背景:北宋时期,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常用于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感慨。
展开
古诗注解
樽前:
指酒席前,饮酒的场合。
歌里千重意:
歌声中包含着许多深层的意义和情感。
恨应更,多于泪:
怨恨之情比流下的眼泪还要多,形容内心极度痛苦。
不语如痴醉:
沉默不语,像痴迷或醉酒一样,形容悲伤到失态。
情多:
情感丰富、敏感。
成憔悴:
变得消瘦、憔悴,指因悲伤而身心俱疲。
展开
讲解
这首词通过描述酒席前唱歌流泪的场景,生动刻画了内心的痛苦与怨恨。前两句“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设景引入,中间“才欲歌时泪已流”转折抒情,后以问答形式“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深化情感,结尾“我亦情多不忍闻”和“怕和我,成憔悴”点明共情与自伤。词人巧妙运用语言和意象,使情感表达既直接又含蓄,反映了婉约词的精髓。整体上,词作不仅个人感怀,也触及了普遍的人性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
古诗赏析
词以酒席唱歌为切入点,通过“泪已流”、“恨应多”等生动描写,深刻表达了离恨别愁。语言简练而情感真挚,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如“恨”与“泪”的对比),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结尾“怕和我,成憔悴”凸显了词人的共情与自伤,整体结构紧凑,层层递进,展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典型风格。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词由宋代词人杜安世创作,可能写于送别或感怀的场合。杜安世生活在北宋时期,词风婉约,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离愁别绪。当时社会动荡,词人通过作品抒发内心的悲伤与共鸣,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世界。
展开
作者信息
杜安世,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寿域,(一作名寿 ,字安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与《四库总目提要》卷200,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四库总目》传于世。有《寿域词》一卷。
古诗数量:
91
名句数量:
219
作者其他古诗
1
卜算子
1万阅读
2
鹤冲天
1万阅读
3
菩萨蛮
1万阅读
4
鹤冲天
1万阅读
5
山亭柳
1万阅读
6
两同心
1万阅读
7
菊花新
1万阅读
8
行香子
1万阅读
9
惜春令
1万阅读
10
杜韦娘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