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是唐代诗人刘叉的一首自我抒怀之作,全诗围绕“自问”展开,将诗人的性格、才情、遭遇与心境娓娓道来。
开篇的“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看似在问是谁让自己如此癫狂,实则是对自己狂放性格的肯定,这种性格既是诗人的鲜明特点,也为他后续的遭遇埋下伏笔。
颔联通过夸张的手法,“宽似海”的酒肠和“大于天”的诗胆,生动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气度与过人才情,这是他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肯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洒脱的诗人形象。
然而,颈联笔锋一转,“断剑徒劳匣,枯琴无复弦”,用两个具体的意象,描绘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困境。断剑无法再驰骋沙场,枯琴不能再奏响乐章,就像诗人的才华无法在现实中施展,其中的失意与苦闷溢于言表。
最后,尾联“相逢不多合,赖是向林泉”,揭示了诗人与世俗不合的处境,以及他选择归隐林泉的无奈之举。这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一种自我慰藉,体现了古代文人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常见的选择。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通过自我叩问的方式,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人生感慨融入其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一位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复杂心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