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在野外煎茶的全过程,充满了生活气息与雅致情怀。
开篇“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点明了茶叶的优质与煎茶的地点,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写出诗人对煎茶之事的用心,因珍视茶叶这一“灵草”,凡事都亲力亲为,体现出对茶的敬重。
中间数句详细描写了煎茶的具体操作:“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从取火、择水到烧火煎茶,每一个环节都刻画得细致入微,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当时的情景。“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则转向对茶色与茶香的描绘,洁净的茶色、浮动的热气,都透着茶的美好。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抒发了诗人在细致煎茶过程中的感悟,认为只有这样用心、宁静地操作,才能得到茶的本真滋味,饮下时仿佛回到了采摘茶叶的春日,充满了惬意。最后“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以品茶后的感受作结,湘瓷中的茶沫、涤荡精神的效果,都凸显了茶的妙处,而此次出游的雅趣,也让诗人觉得可与高人畅谈,升华了情感。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将煎茶的过程与情感表达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唐文人对茶事的热爱与高雅的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