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林春寂寂,宝地夜沉沉。
玄奥凝神久,禅机入妙深。
参同大块理,窥测至人心。
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珠玉般的树林在春日里寂静无声,佛门圣地在夜色中更显幽深。 凝神参悟玄妙之理久久沉浸,禅意机锋已臻至精微之境。 探究天地万物共通的本源之理,窥测修行者至高无上的心境。 若要证得般若智慧的真谛,须超越世俗万象去追寻。
1. 唐代佛教文学的发展特点 2. "禅机"在诗歌中的表现方式 3. 梵语词汇"波罗蜜"的佛教含义 4. 中国古代文人参禅的传统 5. 山水诗与禅诗的异同
此诗展现了典型的唐代禅诗特征:首联以意象营造禅境,珠林宝地的描绘既写实又象征;颔联直指参禅状态,用"久"与"深"强调修行程度;颈联将禅理哲学化,体现儒释道融合的思想背景;尾联提出修行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诗中"物外寻"三字尤为关键,揭示了禅宗"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辩证关系,通过诗歌艺术传达了不可言说的禅悟体验。
全诗以"寂寂"、"沉沉"营造出空灵静谧的禅境,通过"凝神久"、"入妙深"展现参悟过程。颈联将禅理与自然之道相贯通,尾联点明超越物象的修行要旨。诗中"玄奥"与"禅机"对应,"大块理"与"至人心"呼应,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牟融以简练语言传达深邃佛理,体现了唐代文人诗禅合一的审美追求。
此诗为唐代诗人牟融题写于山寺禅房之作。唐代佛教鼎盛,文人雅士常与僧侣交往,参禅悟道成为时尚。诗人夜宿山寺,在静谧的禅院环境中感悟佛理,将参禅体验与哲学思考熔铸成诗,体现了唐代诗禅交融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