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

张碧 〔唐朝〕

岂是昧容华,岂不知机织。

自是生寒门,良媒不相识。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难道是我不懂得修饰容貌、不珍惜美丽的容颜?难道是我不知道如何把握时机、精于纺织?

只是因为我出生在贫寒的家庭,那些好的媒人根本不认识我啊。

1. 唐代诗歌题材:这首诗属于咏怀类诗歌,通过对特定人物(贫女)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和感慨。

2. 反问手法:诗中“岂是昧容华,岂不知机织”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突出了贫女的委屈和不甘,使情感表达更强烈。

3. 象征意义:诗中的“贫女”象征着当时社会中出身贫寒却有才华的人;“良媒”则象征着能够赏识和推荐人才的权贵或伯乐。

4.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虽然相对开放,但门第观念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寒门子弟在仕途、婚姻等方面往往面临诸多阻碍。

  • 昧容华:不懂得修饰容貌,不珍惜美丽的容颜。昧,不明白、不懂得。容华,容貌的美丽。
  • 知机织:懂得把握时机织布,也指精通纺织技艺。机织,指纺织之事。
  • 寒门:贫寒的家庭,与豪门相对。
  • 良媒:好的媒人,这里指能促成美好姻缘的媒人,也暗指能推荐人才的人。

《贫女》这首诗篇幅短小,但意蕴丰富。我们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贫女并非没有美貌和纺织的技艺,只是因为出身贫寒,得不到良媒的关注。这里的“良媒”不能仅仅理解为婚姻中的媒人,更要看到其深层含义——它代表着社会中能够给予机会和认可的力量。

诗人通过贫女的遭遇,其实是在反映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重视门第的社会里,人的才华和价值往往被出身所掩盖。这种现象在古今社会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这首诗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在艺术手法上,反问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它让贫女的形象更加鲜明,情感表达也更为直接有力。同时,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却能以小见大,通过一个贫女的视角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以贫女的口吻展开,开篇两句“岂是昧容华,岂不知机织”采用反问的手法,掷地有声,直接否定了人们可能对贫女产生的误解,表明她并非不懂得修饰自己,也并非不擅长纺织技艺,展现出贫女内心的自信与不甘。

后两句“自是生寒门,良媒不相识”则点明了问题的根源——出身的贫寒。“良媒不相识”不仅是说贫女在婚姻上难以得到好的安排,更隐喻了当时社会中,寒门有才之士因出身低微而不被赏识、难以施展抱负的困境。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却寓意深刻,通过对贫女遭遇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张碧是唐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贫女》一诗通过描写贫女的处境,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不公。在唐代,门第观念依然浓厚,出身贫寒的人即便有才华和美貌,也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机会和认可。诗人借贫女之口,抒发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以及对寒门子弟怀才不遇的同情。

作者信息
张碧

张碧,字太碧,唐末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屡举进士不第,寄情诗酒,慕李太白之高致,其诗风受李白、李贺、贯休影响较深。擅长古风,多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有《张碧歌诗集》一卷。其子张瀛,亦擅诗,事五代南汉,官至曹郎。旧说张碧为唐德宗贞元中人,孟郊推重其诗,当误。 参陈尚君《张碧生活时代考》(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另参《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第223页。

古诗数量:17名句数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