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象常识:杜鹃鸟(子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悲苦意象,源于“杜宇化鹃”的传说(蜀帝杜宇治水有功,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啼鸣不止),常用来寄托思乡、悲愁、失意等情感,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也以子规啼叫烘托离别之愁。 2. 对仗手法:此诗颔联、颈联运用对仗(对偶)手法,如颔联“愁血滴花春艳死”与“月明飘浪冷光沉”,词性相对(“愁血”对“月明”,“滴花”对“飘浪”,“春艳死”对“冷光沉”),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与语言表现力,是律诗(此诗为七言律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3. 用典技巧:诗中“楚词”一词运用典故,借《楚辞》(多抒发悲愁、思乡、爱国之情)的文化内涵,强化诗歌的悲苦基调,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唐代诗歌“以典入诗”的创作传统。 4. 情景交融:诗歌通过“悲风”“远林”“愁血”“冷光”“紫塞”“蜀江”等景物描写,将诗人的思乡之愁、漂泊之苦融入其中,实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是古典诗词抒情的重要手法。 5. 律诗体裁:此诗为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平仄、押韵符合律诗规范(押“侵”“林”“沉”“心”“深”等韵),体现了唐代七言律诗的成熟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