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槛凉风起,清川旭景开。
秋声向野去,爽气自山来。
霄外鸿初返,檐间燕已归。
不因烟雨夕,何处梦阳台。
高楼栏杆边凉风渐起,清澈的河面上朝阳初升。 秋声向着原野远去,清爽的气息从山间涌来。 云霄之外大雁刚刚南归,屋檐下的燕子已然回巢。 若非因为这烟雨朦胧的黄昏,又怎会梦见那遥远的阳台?
1. 对仗手法:诗中"高槛"对"清川","秋声"对"爽气",工整中见变化 2. 典故运用:"阳台"暗用楚王梦神女典故,以虚写实 3. 时空转换:由近处楼台到远方山野,再至霄外归鸿,空间层次丰富 4. 晚唐诗风:在写景中寄托政治情怀,体现中晚唐官员诗的典型特征
此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① 意象选择上,选取"凉风""归燕"等典型秋日物象,营造清朗意境; ② 情感表达上,通过"不因""何处"的转折句式,将思友之情写得婉转深致; ③ 结构安排上,前六句写景,后二句抒情,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李德裕作为"牛李党争"核心人物,其诗作常被政治光芒掩盖,此诗可窥见其文学造诣。
全诗以"凉风""旭景"开篇,构建开阔的视觉空间;"秋声""爽气"联动听觉与触觉,展现秋日的立体画卷。颈联以鸿雁、燕子对举,暗喻时节变迁。尾联化用巫山云雨典故,将自然景象与梦境交织,情感表达含蓄深远。李德裕以政治家身份写诗,却无板滞之气,此诗可见其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
此诗作于李德裕任地方官期间,时值秋日晴好,诗人登楼远眺,见秋景寥廓而生怀友之情。荆南张书记或为诗人旧交,诗中通过描绘秋日气象与归鸟意象,含蓄表达对友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