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
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
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
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
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
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
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
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
郊外的杏花已经绽放,树林间传来布谷鸟的啼鸣。
田野在春雨过后格外清新,傍晚的溪水缓缓流淌,水面平静。
老农披着蓑衣来到田间,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青草。
没有机缘和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在一起,共同在山间耕种劳作。
1. 李德裕: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曾任宰相,后遭贬谪。其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2. 平泉: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是他休闲隐居的地方,他有多首诗作回忆平泉的生活。
3. 布谷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布谷鸟是春天的象征,其叫声被视为提醒农人春耕的信号。
4. 沮溺:长沮和桀溺的并称,是古代隐士的代表,后世常用来指代隐居不仕的人。
5. 杂咏诗: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内容多为吟咏景物、抒发情怀等,形式较为自由。
《忆平泉杂咏·忆春耕》是李德裕回忆平泉春耕景象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诗,它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郊外的美好风光和春耕的场景。
从诗句来看,前六句都是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杏花盛开的艳丽,听到了布谷鸟催促春耕的叫声,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春天的氛围中。“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春雨洗涤后的田野格外清新,傍晚的溪水安静流淌,这两句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之美。“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则让我们看到了老农准备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春风的轻柔,充满了生活气息。
而最后两句“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回忆的景象,抒发了自己想要像古代隐士一样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愿望,这既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可能在官场中感到疲惫,渴望一份宁静与闲适。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李德裕的生平经历,更好地理解他这种情感的由来。同时,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描写,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另外,诗中涉及的一些典故和文化常识,如“沮溺”“布谷鸟”等,也能帮助我们拓宽知识面,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春耕图景,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
首联“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入手,描绘了郊外杏花绽放、布谷鸟鸣叫的景象,点明了春天的时节和春耕的背景,营造出明快的氛围。
颔联“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描写了春雨过后田野的清新和傍晚溪水平静流淌的画面,展现出雨后乡村的宁静与祥和,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颈联“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刻画了老农披着蓑衣来到田间的形象,以及和煦春风吹拂青草的轻柔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体现出春耕的忙碌与惬意。
尾联“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由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渴望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归隐田园,从事农耕,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
李德裕是唐代中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曾经历宦海沉浮,平泉是他在洛阳的别墅所在地,是他退隐后休憩之所。《忆平泉杂咏》是他回忆平泉生活的一组诗作,《忆春耕》便是其中一首。此诗可能创作于他仕途不顺或退隐期间,通过回忆平泉的春耕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归隐的渴望,寄托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