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熊孺登的《寒食野望》,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诗的核心场景——寒食节祭拜亲人的墓地,这是理解全诗的基础。
先看前两句“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这里诗人先告诉我们,祭拜扫墓这件事,最该去的是“骨肉亲”,也就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因为只有家人的思念,才最真切地连接着逝去的亲人。接着“一年唯此两三辰”又提醒我们,一年里能这样跟亲人“见面”(祭拜)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这就把“珍惜”和“无奈”的情绪写出来了——我们想多陪陪逝去的亲人,可时光根本不允许,这种感受其实和我们现在缅怀亲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再看后两句“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这两句是诗的“灵魂”。大家想,春天的时候,花树开花多好看啊,可诗人为什么不让在坟头种呢?因为他知道,再美的花、再好的春天,地下的亲人都看不到了。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好难过,亲人看不到春天了”,而是用“莫种花树”这个建议,把难过藏在里面,这种写法更含蓄,也更让人觉得心疼——美好对逝者来说没有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虽然短,只有四句,但写得特别实在:它写了寒食节的习俗,写了亲情的珍贵,还写了生死相隔的遗憾。而且诗人没用难懂的词,就像跟我们说话一样,却能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他的心情。这就是好诗的力量——用简单的话,讲出所有人都能懂的深情。希望大家学完这首诗后,也能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能理解古人对逝者的那份真挚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