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折松枯山火烧,夜台从闭不曾朝。
那将逝者比流水,流水东流逢上潮。
石碑断裂松树枯朽,山火焚烧后的痕迹犹在, 墓穴自从封闭后再未迎来白昼的光亮。 莫要将逝去之人比作流水, 流水东去终有回潮时,而生命一去不复返。
1. 夜台:墓葬雅称,源自《文选·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 2. 中唐诗歌特征:由盛唐的雄浑转向对个体生命的沉思 3. 反衬手法:通过自然现象的周而复始反衬人类生命的单向性 4. 熊孺登诗风:善用简练意象表达深刻哲理,与姚合诗派有共通处
重答刘秣陵沼书>
本诗以古墓为切入点,完成三重递进: 首联写实景:通过“碑折”“松枯”“火烧”三个动态衰败意象,构建视觉冲击。 颔联转时空:“夜台”将空间墓穴转化为时间概念,“不曾朝”暗示死亡永恒。 颈尾联破立:先否定传统比喻(逝者如流水),再以“上潮”反证生命独特性。 全诗在20字内完成“景象-哲思-颠覆”的升华,体现中唐哲理诗的典型特征。
1. 意象对比强烈:以“碑折”“山火”的毁灭性意象开篇,与“上潮”的循环意象形成反差。 2. 反用典故:颠覆孔子“逝者如斯”的哲学观,突出死亡不可逆转的残酷性。 3. 时空张力:“夜台”的永恒黑暗与“朝”“潮”的周期变化构成时空对立。 4. 语言力度:末句“逢上潮”三字戛然而止,留下强烈的情感冲击。
此诗作于中唐时期,社会动荡加剧了诗人对生死议题的思考。 熊孺登途经荒废古墓,见碑毁松焦之景,联想到人生无常, 通过对比流水有回潮而生命无轮回,表达对生命消逝的深沉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