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
分享数:79
朝代: 唐朝 | 作者:刘禹锡 | 类型:写风|

鹰至感风候,霜馀变林麓。

孤帆带日来,寒江转沙曲。

戍摇旗影动,津晚橹声促。

月上彩霞收,渔歌远相续。

拼音
chū líng dōng tíng lín jiāng wàng
[ [ táng cháo ] ] liú
yīng zhì gǎn fēng hòu , , shuāng biàn lín       
fān dài lái , , hán jiāng zhuǎn shā       
shù yáo yǐng dòng , , jīn wǎn shēng       
yuè shàng cǎi xiá shōu , , yuǎn xiàng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注音
  • chū
    líng
    dōng
    tíng
    lín
    jiāng
    wàng
  • [
    [
    táng
    cháo
    ]
    ]
    liú
  • yīng
    zhì
    gǎn
    fēng
    hòu
    ,
    ,
    shuāng
    biàn
    lín
  • fān
    dài
    lái
    ,
    ,
    hán
    jiāng
    zhuǎn
    shā
  • shù
    yáo
    yǐng
    dòng
    ,
    ,
    jīn
    wǎn
    shēng
  • yuè
    shàng
    cǎi
    xiá
    shōu
    ,
    ,
    yuǎn
    xiàng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古诗译文

老鹰感受到节气的变化而飞来,经霜之后山林的景色已然改变。孤独的帆船带着夕阳驶来,寒冷的江水绕过曲折的沙滩。边防营垒上旗帜随风摇动,渡口傍晚船桨划动的声音急促。月亮升起,彩霞渐渐消散,远处渔人的歌声连绵不断。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古诗注解
  • 风候:节气变化,气候。
  • 霜馀:霜后。
  • 林麓:山林。
  • :边防营垒。
  • :渡口。
  • 橹声:划船时船桨划动的声音。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创作背景

刘禹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被贬至武陵期间。在被贬之地,他临江眺望,将眼前所见之景融入笔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暮景图,意境开阔而略带清冷。诗的开篇“鹰至感风候,霜馀变林麓”,通过鹰和霜后的山林,点明季节的变化,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孤帆带日来,寒江转沙曲”,以孤帆和寒江为主体,展现出江面上的寂寥与苍茫。“戍摇旗影动,津晚橹声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出边防营垒的动态和渡口的繁忙。最后“月上彩霞收,渔歌远相续”,月亮升起,彩霞消散,远处传来渔人的歌声,给画面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悠远。整首诗景中含情,流露出诗人被贬后的孤寂与对生活的感慨。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知识点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雄浑豪迈,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写景手法,如动静结合(“戍摇旗影动,津晚橹声促”)、远近结合(“孤帆带日来,寒江转沙曲”与“月上彩霞收,渔歌远相续”)等,使诗歌画面感十足。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讲解

学习这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所营造的氛围。从字词理解入手,把握每个词语的含义,如“风候”“霜馀”等。然后分析诗人的写景手法,体会其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传达情感。同时,了解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