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阁里见君初,衣锦南归二十馀。
莫叹屈声犹未展,同年今日在中书。
1. 酬答诗:古代文人之间以诗文相赠答的诗歌形式,多表达友情、感慨等情感,此诗便是一首典型的酬答诗。
2. 同年:在科举制度中,同榜考中的人互称同年,这一称呼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特殊关系。
3. 中书省:古代中央官制中的重要机构,不同朝代职责略有不同,唐代中书省主要负责草拟诏令等,是当时的核心权力机构之一。
《酬彭伉》是一首充满情谊的酬答之作。开篇诗人回忆了与彭伉的初识之地和多年的时光流逝,营造出一种时光荏苒的氛围。接着,诗人针对友人可能存在的怀才不遇的失落情绪进行劝慰,以“同年今日在中书”点明自己的处境,既是在告知友人自己的近况,更是以自身为例鼓励友人不要放弃,相信才华终会有施展的一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简单的叙述和劝解,展现了朋友之间相互扶持的真挚情谊,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仕途上的相互慰藉与鼓励。同时,诗中涉及的科举制度、官制等内容,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与人生感慨。首联“公孙阁里见君初,衣锦南归二十馀”,回忆了与友人初识的情景以及岁月的流逝,“二十馀”既点明了时间的久远,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颔联“莫叹屈声犹未展,同年今日在中书”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以自身的经历劝慰友人,不要因为才华未展而叹息,体现了朋友间的关怀与鼓励。诗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见真情,将对友人的理解和安慰表达得真切自然。
从诗题“酬彭伉”可知,这首诗是诗人李涉为回赠友人彭伉而作。诗中提到两人曾在公孙阁初次相见,且是同榜及第之人。当时彭伉可能正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地,李涉写下此诗安慰他,同时也提及自己如今在中书省任职的情况,推测创作于李涉在中书省任职期间,旨在劝慰友人不要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