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都护再分疆,西引双旌出帝乡。
朝日诏书添战马,即闻千骑取河湟。
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
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朔方忠义旧来闻,尽是邠城父子军。
今日兵符归上将,旄头不用更妖氛。
第一首:
单于都护府再次划分边疆,向西引领着两面军旗离开京城。
早晨的诏书传来增添战马的消息,随即听闻上千骑兵去夺取河湟地区。
第二首:
将领难以树立的是威望名声,没见到有多少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被传颂。
自从元和年间平定蜀地之后,军队所到之处就如同长城一般坚固。
第三首:
朔方地区的忠义之士向来有名,这里的士兵都是邠城的父子兵。
如今兵权归于上将军,妖星不再显现,战乱平息。
1. 唐代边疆管理制度:唐代设有都护府等机构管理边疆地区,单于都护府便是其中之一,负责协调边疆民族关系和防务。
2. 唐代军事制度:兵符是古代调兵的重要凭证,体现了当时严格的军事管理体系。边疆地区多有驻军,且常有父子兄弟一同从军的情况,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军队。
3. 唐宪宗元和中兴: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致力于平定藩镇叛乱,如平定蜀地刘辟叛乱等,使唐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这首诗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4. 历史典故:诗中提到的卫青、霍去病是汉代著名将领,以抗击匈奴、保卫边疆著称,后世常以他们代指功勋卓著的武将。
5. 地理名词:邠州、朔方、河湟等都是唐代重要的地理名称,了解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邠州词献高尚书三首》是李涉写给高崇文的一组赞美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组诗。
首先,从内容上看,三首诗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第一首主要写军队出征和收复失地的行动,展现了朝廷对边疆的重视和军队的行动力;第二首聚焦于将领的威望和功绩,通过与古代名将对比,突出高崇文等将领的能力;第三首则着重描写边疆士兵的忠义和团结,以及对边疆安定的期盼。
其次,从艺术手法来说,诗人运用了用典、象征等手法。用卫青、霍去病的典故,增强了对将领赞美 的力度;以"双旌"代指军队,以"旄头"象征战乱,使诗歌表达更形象生动。
再者,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的情感真挚而强烈。既有对将领和士兵的赞美之情,也有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切期盼,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最后,结合历史背景来看,这组诗反映了唐代中期边疆的局势和朝廷的应对,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命运和边疆战事的关注。
这组诗共三首,围绕边疆战事和将领功绩展开,风格雄浑大气,充满豪情。
第一首诗开篇点出边疆防务的调整,"单于都护再分疆,西引双旌出帝乡"展现出军队出征的气势。"朝日诏书添战马,即闻千骑取河湟"则写出朝廷对边疆战事的支持和军队收复失地的决心,节奏明快,充满动感。
第二首诗以"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起笔,感慨名将难得,随后笔锋一转,"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赞美高崇文等将领在平定叛乱后,所到之处如长城般稳固,凸显其威望和能力。
第三首诗着重描写边疆士兵的忠义,"朔方忠义旧来闻,尽是邠城父子军"体现出军队的凝聚力。"今日兵符归上将,旄头不用更妖氛"则表达了对将领执掌兵权后,边疆得以安定的美好期盼,情感真挚强烈。
整体而言,组诗语言简洁有力,意境开阔,将对将领的赞美、对士兵的歌颂以及对边疆安定的期盼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献给高尚书(高崇文)的作品。高崇文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有平定蜀地叛乱等战功,后在邠州一带任职,负责边疆防务。当时唐朝边疆时常受到少数民族侵扰,河湟等地区局势不稳定。李涉作此诗,一方面是赞美高崇文等将领的军事才能和功绩,歌颂边疆将士的忠义与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唐朝对边疆地区的重视以及渴望平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