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摇落夜,深堂清净弦。
中间楚妃奏,十指哀婵娟。
寥寥夜含风,荡荡意如泉。
寂寞物无象,依稀语空烟。
旅人多西望,客雁难南前。
由来感神事,岂为无情传。
容华能几时,不再来者年。
此夕河汉上,双星含凄然。
明月在深秋的夜晚洒下清辉,寂静的厅堂中传来清冷的琴弦声。 琴声里演绎着楚妃的悲怨故事,十指拨动间尽是哀婉动人的音韵。 寒夜的风在空旷中流转,思绪如泉水般浩渺无边。 万物沉寂无形,仿佛听到烟雾中缥缈的低语。 他乡游子频频西望故土,南飞的雁群却难以前行。 自古以来感动神灵的,怎会是那些无情的传说? 容貌的美丽能保持几时?逝去的年华不会再回。 今夜银河之上,牛郎织女双星遥对,满含凄凉。
此诗可视为唐代听琴诗的典范之作。其艺术价值体现在三重维度: 1. 时空折叠:通过琴声将现实秋夜与历史时空折叠,使楚妃故事获得当代表达 2. 感官交响:"摇落夜""清净弦""语空烟"等描写,构建通感美学体系 3. 哲学升华:由听琴体验引申至"容华-时光-永恒"的生命本质追问 这种"由乐生情,因情悟道"的创作模式,直接影响了李贺《李凭箜篌引》的构思。
全诗以"闻声-入境-生情-悟道"为脉络,通过琴声构建多重意境空间。首联以视听通感勾勒秋夜氛围,颔联借典故实现时空穿越,颈联用"含风""如泉"的虚实相生手法展现听觉通感,尾联以双星意象完成生命哲思的升华。诗中"依稀语空烟"等句,开创了晚唐朦胧诗风的先河。
鲍溶中唐时期隐居求道,常借乐府旧题抒发人生感悟。此诗当为秋夜听琴时,因《楚妃叹》曲调引发对历史典故与生命本质的思考。结合《列女传》中姜后脱簪珥谏齐桓公的史实,诗人将历史悲剧与个体生命体验相融合,创作出具有哲学深度的听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