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草天子奏,夜语思忧琴。
因声含香气,其韵流水音。
仙乐朱凤意,灵芝紫鸾心。
翻然远求友,岂独双归林。
松吹暑中冷,星花池上深。
倘俾有声乐,请以丝和金。
清晨起草给天子的奏章,夜晚倾诉于忧思的琴声。 琴音中仿佛含着芬芳,旋律如流水般清澈动听。 仙乐似朱凤高飞之意,又如紫鸾衔芝的纯净心境。 忽然远行寻觅知音友,岂止是双鸟归林的情谊。 松风在暑日中送凉意,星光倒映池水深处闪烁。 若问何处能得此声乐,请听丝竹与金石的和谐。
1. 唐代官职制度:郎中为从五品上,舍人正五品上 2. 琴文化:古琴在唐代为"九霄环佩"之称,位列四艺之首 3. 通感修辞:将听觉(琴音)转化为嗅觉(香气)、视觉(流水) 4. 酬和诗特点:需严格遵循原诗用韵,此诗押"侵"韵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艺术手法: 意象群组合:以"琴音"为核心,串联"仙乐-灵芝-松吹-星花"等意象,形成仙界与人间的对话 时空转换:从"朝草奏章"到"夜语琴思",再突然跳跃到"远求友",体现唐人开阔的思维 双关妙用:"双归林"既指琴曲《双凤离鸾》,又暗喻诗人与友人的惺惺相惜 建议结合李益《听晓角》对比阅读,体会中唐边塞诗人转向内心抒写的风格转变。
全诗以"琴"为意象枢纽,构建三重意境: 1. 现实层面:通过"奏章"与"琴语"的对仗,展现唐代文人的双重生活 2. 艺术层面:"香气""流水"通感运用,使无形琴音具象可感 3. 精神层面:末句"丝和金"既指乐器合奏,更隐喻文人理想中的政通人和 诗中"朱凤""紫鸾"等道教意象,反映中唐文人寻求超脱现实的精神追求。
此诗作于中唐时期,鲍溶时任校书郎等职,与李益等文人交游密切。诗中"窃览"表明是私下品读友人诗作后的酬和之作,反映唐代官员间的雅集传统。当时政局动荡,文人常以琴音寄怀,诗中"思忧琴"正是这种时代情绪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