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雨色应难见,隔涧经声又不闻。
紫阁夜深多入定,石台谁为扫秋云。
满山秋雨朦胧想必难见僧人身影,隔着山涧连诵经声也听不分明。紫阁峰深夜禅师们多已入定修行,石台上不知谁人扫去这秋夜浮云。
1. 终南山在唐代为隐逸文化象征 2. 佛教"入定"指四禅八定的修行阶段 3. 唐代山居诗常用雨、云、涧等意象构建空寂之境 4. 鲍溶属中唐"清峭派"诗人,与贾岛风格相近
本诗讲解要点: 1. 意象分析:注意"雨色-经声-石台-秋云"的意象链如何构建禅境 2. 空间转换:由山外到峰顶的视角移动体现"企慕情境" 3. 炼字艺术:"扫"字兼具动作性与象征性 4. 比较阅读:可与王维《过香积寺》对比山中听经的描写差异
全诗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境"的写法: 前两句以"雨色难见""经声不闻"构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阻隔,营造空灵意境; 后两句转入想象,"入定"与"扫云"形成动静相映的禅意画面。 "扫秋云"三字尤妙,既写实景又暗含拂去尘俗之喻,体现鲍溶诗歌"清峭幽远"的艺术特色。
此诗作于鲍溶游历终南山期间。中唐时期佛教兴盛,紫阁峰作为终南胜境多有高僧隐居。诗人秋夜怀想山中修行之僧,通过雨色、经声等意象,表达对超脱境界的向往与求而不得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