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非居士常多病,心爱空王稍觉闲。
师问寄禅何处所,浙东青翠沃洲山。
金岭雪晴僧独归,水文霞彩衲禅衣。
可怜石室烧香夜,江月对心无是非。
第一首:
我并非居士却常常生病,内心喜爱佛陀才渐渐觉得闲适。
禅师问我寄情禅意的地方在何处,那便是浙东青翠的沃洲山。
第二首:
金色山岭雪后放晴,僧人独自归来,水波的纹理和云霞的色彩映照着僧人的袈裟。
令人怜惜的是在石室中烧香的夜晚,江上的明月映照内心,没有是非纷争。
1. 鲍溶,唐代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多涉及山水、隐逸、禅理等题材。
2. 天台,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3. 沃洲山,位于浙江新昌,是浙东名山,历史上与天台山同为佛教胜地,许多高僧曾在此驻锡修行。
4. 空王,是佛教对佛陀的尊称,因佛说一切皆空,能破除众生烦恼,故称。
5. 禅衣,指僧人的袈裟,是僧人身份的标志,也象征着僧人的修行生活。
6. 唐代佛教盛行,文人与僧人交往密切,许多文人的诗作中都体现了禅理思想,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两首诗的脉络。这是唐代诗人鲍溶送别僧人择栖前往天台游历修行时创作的作品,通过诗句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禅理的理解和对友人的情谊。
看第一首诗,开篇“身非居士常多病,心爱空王稍觉闲”,作者先说自己不是居士却常生病,身体的不适更衬托出内心对佛理的喜爱能带来片刻的闲适,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佛理对心灵的慰藉作用。接着“师问寄禅何处所,浙东青翠沃洲山”,以问答的形式,点出沃洲山是寄情禅意的好地方,既回应了僧人,也为僧人指明了修行的佳处,体现了作者对佛教胜地的了解和认同。
再看第二首,“金岭雪晴僧独归,水文霞彩衲禅衣”,这两句描绘了非常生动的画面,雪后放晴的金岭,僧人独自前行,水波和霞彩映照着他的袈裟,色彩丰富,动静相衬,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当时的情景,展现了僧人修行途中的景象。最后“可怜石室烧香夜,江月对心无是非”,“可怜”在这里是可爱、可叹的意思,描绘了僧人在石室烧香的夜晚,江月相伴,内心没有是非纷争,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这既是对僧人修行状态的想象,也寄托了作者对这种宁静、无争境界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将写景、抒情与禅理融合在一起,语言通俗易懂却意境深远,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唐代佛教文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这两首诗围绕送别僧人择栖游天台展开,意境清幽,充满禅意。
第一首从作者自身入手,“身非居士常多病,心爱空王稍觉闲”,以自身的状况反衬出对佛理的喜爱能带来内心的闲适,而后点出沃洲山这一禅修胜地,既回答了僧人的疑问,也暗示了此地适合修行,体现出作者对佛理的向往和对僧人此行的认同。
第二首则聚焦于僧人行程中的景象,“金岭雪晴僧独归,水文霞彩衲禅衣”,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山岭、僧人独行的身影,以及水波、霞彩映照袈裟的画面,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可怜石室烧香夜,江月对心无是非”,更是将意境推向深远,在石室烧香的夜晚,江月映照下,内心达到无是非纷争的境界,凸显了禅的空寂与超脱,也表达了对僧人能在此处获得心灵宁静的祝愿。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写景与抒情、谈禅相结合,营造出清幽淡远的氛围,给人以宁静超脱之感。
鲍溶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与对自然、禅理的感悟。天台是佛教名山,沃洲山更是浙东著名的佛教修行之地,历史上众多僧人前往修行。此诗是诗人送别僧人择栖前往天台游历修行时所作,通过对僧人行程及相关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禅理的理解和对僧人修行的期许。当时社会上佛教盛行,文人与僧人交往频繁,寄情山水与禅理成为一种风尚,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