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同州端午
同州端午
殷尧藩 〔唐朝〕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儿童
故乡
古诗译文
白发垂肩已有一尺多长,
离开家乡已度过三十五个端阳。
孩童们听我说起大为惊讶,
竟反问:“哪里才是您的故乡?”
展开
知识点
1. 端午:又称端阳、重五,起源于纪念屈原,唐代已盛行龙舟、食粽等习俗。
2. 同州:唐关内道属州,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与诗人故乡苏州相隔千里。
3. 唐尺:唐代一尺约合今30.7厘米,诗言“尺许长”极言鬓发之白、衰老之甚。
4. 鹤发:古典诗词中常用“鹤发鸡皮”形容年迈,鹤寿千年,故以鹤喻白发长寿。
展开
古诗注解
鹤发
:白发如鹤羽,形容老人头发雪白。
尺许长
:大约一尺(唐制一尺约合今30厘米)。
端阳
:端午节的别称,农历五月初五。
见说
:听我说起。
何方
:哪一处、什么地方。
展开
讲解
这首诗采用“以宾衬主”的写法:儿童是宾,诗人是主。儿童惊讶与反问,把诗人长久漂泊、故乡已生疏的隐痛反衬得淋漓尽致。数字“三十五”具有叠加的时间重量,与“尺许长”的鹤发形成空间化的时间感。全诗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却含不尽苍凉,体现唐诗“言浅情深”的妙境。读者在儿童的疑问中,仿佛也听到诗人无声的叹息:鬓毛衰、乡音改,儿童不识,故乡何在?这正是盛唐之后中唐诗人普遍的人生况味。
展开
古诗赏析
诗人以“鹤发垂肩”开篇,一幅衰翁肖像先声夺人;“三十五端阳”点出时间跨度,数字的累积强化了漂泊之久。后两句转入戏剧化场景:天真的孩童听说眼前老人离家三十五年,竟不知故乡何在,于是发出稚气一问。这一问,既显儿童的无邪,又衬出诗人的酸楚——故乡在记忆中已遥不可及,连下一代都无从知晓。全诗白描口语,却含蓄深沉,把久客伤老、物是人非的复杂情绪凝缩在二十八字中,令人回味。
展开
创作背景
殷尧藩久客江南,年届花甲,鬓发尽白。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诗人正在同州(今陕西大荔)任小职,适逢端午,思乡之情顿生。三十五年前他离开故乡苏州,此后辗转各地,鬓毛已衰而乡音未改,于是借儿童一问,抒发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深沉感慨。
展开
作者信息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古诗数量:
79
名句数量:
290
作者其他古诗
1
端午日
1万阅读
2
端午日
1万阅读
3
同州端午
1万阅读
4
旅行
1万阅读
5
久雨
1万阅读
6
郊行逢社日
1万阅读
7
汉宫词三首
1万阅读
8
暮春述怀
1万阅读
9
寄许浑秀才
1万阅读
10
赠惟俨师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