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欲向天台去,来说天台意最真。
溪过石桥为险处,路逢毛褐是真人。
云边望字钟声远,雪里寻僧脚迹新。
只可且论经夏别,莫教琪树两回春。
师父如今要前往天台山,说起天台的意境最为真切。 溪水流过石桥是险峻之处,路上遇见穿粗布衣的或是得道真人。 云边遥望寺宇钟声悠远,雪中寻觅僧侣足迹犹新。 只能暂且谈论夏日别离,莫让仙树经历两度春。
1.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与道教南宗的发祥地 2. 唐代"毛褐"多为隐士服饰,象征超脱世俗 3. "琪树"典出《山海经》,常被诗人用来象征仙境 4. 施肩吾诗风兼具道教玄思与山水清韵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 空间转换:从送别地到天台胜景的想象性跨越 • 色彩运用:白云、白雪与琪树的素雅色调构成纯净意境 • 双关手法:"毛褐"既写实指衣着,又暗喻"返璞归真"的修行境界 需要注意"只可且论经夏别"的深层含义:表面说夏日别离,实则暗示修行应把握当下机缘。
全诗以"意最真"为诗眼,通过"溪桥险处""云边钟声"等意象层层递进: 1. 颔联以险径逢真人的虚实相生,暗喻修行之艰与得道之缘 2. 颈联"雪里寻僧"句,以新足迹表现僧侣云游的动态禅意 3. 尾联"琪树两回春"用仙树意象,寄托对修行圆满的期许 全诗语言清丽,将送别之情与佛道玄理自然融合。
此诗作于唐代,时施肩吾与僧人交游甚密。诗中"经夏别"暗示创作于夏季,表达对友人远游修行的祝愿,同时透露出对天台山佛道圣地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