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知难了,应须问苦空。
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
世间纷扰难以参透,应当向佛门寻求解脱。 惭愧带着赏花的俗世之眼,踏入这清净的梵王宫殿。
1. 佛教"苦空观"对唐诗的影响 2. 唐代慈恩寺的文化地位 3. 唐诗中"花"意象的双重象征 4. 施肩吾的道教背景与佛诗创作
诗人通过短短二十字,完成从"观花"到"入寺"的空间转换,以及从"世俗"到"超脱"的精神跃迁。首句设问,次句作答,构成因果;后两句用"羞将"二字转折,使"俗眼"与"梵宫"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结构体现了唐诗"起承转合"的典型技法,而"看花眼"的自我调侃,又透露出文人特有的幽默与自省。
全诗以"世事难了"起笔,直指人生困惑,转而以"问苦空"提出解脱之道。后两句通过"看花眼"与"梵王宫"的意象对比,生动展现诗人从尘世浮华到佛门清净的心境转变。语言简练而禅意深远,体现唐代士大夫"仕隐矛盾"的典型心态。
此诗作于唐代,施肩吾晚年仕途失意后转向参禅礼佛时期。慈恩寺为长安名刹,诗人观花后入寺,对比世俗繁华与佛门清净,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