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枝边红皎皎,天鸡一声四溟晓。
偶看仙女上青天,鸾鹤无多采云少。
扶桑树的枝头泛起红艳艳的晨光,天鸡一声啼叫唤醒了四海八荒的黎明。 偶然瞥见仙女乘云升上青天,可惜鸾凤仙鹤稀少,彩云也显得单薄。
1. 扶桑传说:中国与日本共有的太阳崇拜意象 2. 天鸡报晓:源自《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天鸡" 3. 四溟概念:古代对"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的统称 4. 唐代游仙诗:常以鸾鹤、彩云为典型意象 5. 施肩吾身份:唐代道士诗人,号"栖真子"
此诗暗含三重递进:首句写自然奇观(日出),次句写神话介入(天鸡),三四句转入仙凡之思。诗人用"皎皎"双关旭日与仙姿,以"偶看"暗示机缘难得。末句"无多""少"的量化表述,实际是唐代文人既向往仙境又知难达的矛盾心理写照。全诗28字浓缩了神话、自然、道教三重意境,体现唐诗"咫尺万里"的艺术张力。
全诗以"红皎皎"的视觉冲击与"天鸡啼晓"的听觉震撼开篇,构建壮丽的海日初升图。后两句笔锋突转,用"偶看"引出仙界意象,却以"无多""少"暗示求仙之难。艺术上采用虚实相生手法:前两句实写海上日出,后两句虚写仙踪难觅,通过色彩(红/彩)、声音(鸡啼)、动作(上青天)的多维描写,展现唐代诗歌"气象雄浑,意趣超逸"的特质。
此诗作于施肩吾游历东南沿海时,融合了道教升仙思想与海滨日出奇观。唐代文人多向往仙境,诗人借海边晨景抒写对飘渺仙境的遐想,反映中唐时期道教文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