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倚西门笑向东,牡丹初折一枝红。
市头日卖千般镜,知落谁家新匣中。
少女斜倚西门含笑望向东方,手中刚折下一枝初开的红牡丹。 集市上每日卖出千百面铜镜,不知会落入谁家崭新的妆匣中。
这首诗采用"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首句特写少女神态,次句聚焦手中牡丹,后两句突然拉开到市井全景。艺术上运用了"以小见大"手法,通过折花、卖镜的日常细节,引发对人生际遇的思考。"知落谁家"的设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这种"含蓄不尽"的写法正是唐诗美学的重要特征。
前两句以"倚门折花"的典型场景勾勒少女娇憨之态,"笑向东"三字赋予动态美感。后两句笔锋突转,用"千般镜"的市井意象与"新匣"的未知性形成张力,暗喻青春美貌终将面临未知归宿。全诗语言清丽,在明快的画面中暗藏人生哲思,体现唐代咏物诗"即物达理"的特点。
此诗创作于中唐时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市井生活繁荣。施肩吾作为道教诗人,常以细腻笔触观察世俗生活。诗中通过少女与铜镜的意象,反映唐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同时隐含对命运无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