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情含蘖复含辛,泪眼看花只似尘。
天遣春风领春色,不教分付与愁人。
旅居他乡的愁情里带着苦涩又含着辛酸,泪眼朦胧中看盛开的花朵也只像尘土一般。
上天派遣春风带来满园春色,却不肯把这美好的景致分一点给忧愁的人。
1.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希圣,号东斋,洪州(今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也有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2. 科举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等,其中进士科最难考,也最受重视,许多文人都以考取进士为荣。
3. 以乐景写哀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人物的悲哀情绪,使悲哀的情感表达得更强烈、更动人。本诗中春日美景与诗人的愁苦形成对比,便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下第春游》是施肩吾落第后所作的一首抒情小诗,全诗围绕“愁”字展开。首句直接点出羁旅中的愁苦如同苦涩的蘖和辛辣的味道,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的痛苦。次句通过“泪眼看花”这一细节,写出了诗人因心情不佳而对春花产生的错觉,花朵本是美好的象征,在他眼中却成了尘土,进一步渲染了愁苦的氛围。
后两句看似在抱怨上天不公,春风带来了满园春色,却不给自己一丝慰藉,实际上是诗人内心极度愁苦的流露。他将自己的失意归咎于“天”,其实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落第后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中运用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及这种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同时,结合唐朝科举制度的背景,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开篇“羁情含蘖复含辛,泪眼看花只似尘”,直接点出了诗人落第后的愁苦心情。“含蘖复含辛”形象地写出了愁情的苦涩与辛酸,“泪眼看花只似尘”则通过视觉的变形,将美丽的花朵比作尘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因内心愁苦而对美好事物失去感知的状态,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悲。
后两句“天遣春风领春色,不教分付与愁人”,以拟人的手法,将春风、春色赋予人的意志,说上天让春风带来春色,却偏偏不给愁人,看似怨天,实则是诗人内心愁苦的极致抒发,将自己的失意与不满寄托于对上天的嗔怪之中,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落第后的悲苦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首诗是施肩吾在科举考试落第后所作。科举制度在唐朝是文人入仕的重要途径,落第对文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往往伴随着失落、愁苦的情绪。诗人在落第后春游,触景生情,将自己的失意与春日景象结合,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内心的愁苦与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