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邀君话别情,寒山木落月华清。
莫愁今夜无诗思,已听秋猿第一声。
何处邀您倾诉离别之情?在这寒山叶落、月光清冷的秋夜。 莫要忧愁今夜没有诗兴,我已听到秋猿的第一声哀鸣。
1. 施肩吾为唐代中晚期诗人,道教学者,诗风清丽自然 2. "秋猿"意象在唐诗中常象征羁旅愁思,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3. 唐代送别诗常借景抒情,形成"景—情—理"的三重结构
此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 意象组合:选取"落叶""清月""猿声"等典型秋夜意象,形成视觉与听觉的立体画面 2. 情感张力:表面劝慰"莫愁",实则通过环境描写强化离愁 3. 留白艺术:末句以猿声收束,引发读者对未尽之意的想象 诗中"第一声"的细节捕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声响的敏锐感知,也是唐代山水诗"以声衬静"手法的典型运用。
全诗以问答开篇,通过"寒山木落""月华清"的意象组合,构建出空寂清冷的秋夜意境。 后两句转折巧妙,以秋猿啼声触发诗兴,将自然声响转化为情感载体,既化解了"无诗思"的担忧,又深化了离别的惆怅。施肩吾善用白描手法,此诗语言简练而余韵悠长。
此诗为唐代诗人施肩吾秋夜山中与友人离别时所作。诗人借寒山落叶、清冷月华与秋猿哀鸣,渲染离别的孤寂之情,同时以"莫愁无诗思"宽慰友人,体现唐人送别诗含蓄深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