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
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
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
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
贫穷的居所常常寂寞,更何况是在秋天。黄叶如同霜降后一般凋零,清风好似水边般清凉。半夜里仿佛听到雁声,傍晚时分暂时没有蝉鸣。躺在床上终究难以入睡,残灯熄灭后又重新点燃。
本诗《早秋雨夕》通过描绘早秋雨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贫困生活中的孤寂和失眠之情。首联以“贫居”和“秋天”双重寂寞起兴;颔联用黄叶和清风比喻秋的萧瑟;颈联以雁声和蝉鸣的 absence 突出夜的宁静;尾联通过“难寐”和“残灯”的动作,生动刻画了诗人辗转反侧的状态。整体上,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细腻,是唐代秋夜诗的典型代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早秋雨夕》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早秋雨夜的寂寥氛围。首联“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直抒胸臆,点明主题;颔联“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展现秋景的萧瑟;颈联“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通过听觉细节,强化秋夜的静谧与孤独;尾联“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以行动描写,深刻传达失眠的无奈。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顾非熊诗歌的婉约风格。
这首诗由唐朝诗人顾非熊所作,创作于唐代中期。顾非熊生活贫困,常以诗歌抒发个人情感。本诗写于早秋雨夜,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寂寥景象,表达了自己在贫居中的孤独和失眠之苦,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不顺时的普遍心境。